国人最强漂移帝视频作品集:每个优秀赛车视频背后的故事 北通经典竞速游戏怀旧活动获奖作品展示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恭喜这位玩家获得由北通提供的精美奖品一份
火辣辣的夏日已经到来,虽然气温着实让咱们难以忍受。但好在暑假即将到来,为何不吹着空调,吃着西瓜,享受一下经典赛车游戏带给你的肾上腺素狂飙的快感呢?
值此暑期黄金档,游民星空联合北通为您带来“经典竞速游戏怀旧有奖活动”专题,并将送上正版游戏、方向盘、游戏手柄的海量奖励。
有玩有赚,还不快来?!

投稿欣赏:
首先是当初看到满眼的“外国XX高手玩家”之类的字眼然后一个视频,心中顿生不爽。遂制作了一个GT5的此视频,霸气侧漏720度入弯,喊出的口号就是“老子是中国的牛逼玩家!”
OK现在开始切入正题,正如大家所知,我在这三四年的时间内制作了大量各类赛车游戏视频,当然其中是以漂移为主,但为何我会做这些视频,做这些视频的目的,以及每一个漂移视频所需要展现何种技术层面的问题很多人是不明白的。
至于我回顾这些视频的次序呢,基本上是遵循我想到什么就说哪个视频,不按照视频发表制作的时间顺序来说。
我先想想啊,正式开始说用哪个呢?好了,决定了,第一个视频的故事就从这个开始。
一个LFS的漂移视频,一台在LFS中叫做LX6的车在名为FE4R的赛道上漂移的视频。这个视频最大的意义在于奠定了我在LFS漂移界真正“高手”的地位,也是从这个视频开始,我在模拟赛车圈内也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并且技术受到人认可。
至于原因,则是这台车无比的难以驾驭,车身动态之敏感令人发指,想要用这车流畅稳定的漂移更是难上加难。
这台车本身也有背后的故事,这台车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LFS每台车都有真车原型),原型就是由赛车设计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没有之一)——科林·查普曼, 所设计的著名Super7系列。这个系列在60年代就被设计制造出来,直到今天为止其底层基本架构依旧没有太大变化,而众所周知的Caterham R500也在TG的赛道上留下了相当惊人的圈速。足以见得这车的魅力,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设计,以及敏感却恰到好处的车身动态,这台车有着汽车世界最为宝贵 的特制——驾驶乐趣。
而我做这个视频的初衷,一方面是由于为了展示我强大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我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人真正正经的拿这车做过漂移视频,于是我做了,然后成功了。
OK然后我来说说RF的视频,这是一个对当时轰动世界SIM界的漂移MOD“D1 All Star”的测试和展示视频。
这个视频本身的意义就是一个对我自己技术以及MOD的展示。
而视频背后这个MOD的意义则十分巨大。
首先这个MOD由我们国人开发,物理全部由SBFC论坛的kloss编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RF漂移MOD。在次之前,RF只有一个澳洲团队开发的名为OBS的漂移MOD,物理十分诡异古怪,并且难以驾驶,和真实的汽车情况也有较大差距。但由于RF本身的物理是针对方程式模拟设计的,所以开发漂移MOD具有相当巨大的难度。
所以当kloss的这款D1AS漂移MOD发布之后,在界内迅速刮起了RF漂移的旋风,这款MOD的物理实在太棒了,手感不仅仅是接近LFS,甚至可以说还有所超过LFS的漂移物理表现。
这个视频也是我在欣喜之下兴之所至制作出来的。
接下来就是连续五弹的RF双飘视频,由于D1AS这款MOD的优秀,所以大家集体都开始搞起这个MOD,我和这个ID叫“宝宝”的基友就一起合作了多达5个视频,刷出了满满的存在感。
视频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在网络世界和共同爱好之上的友谊的故事。
然后我看看啊,是这么个视频,在LFS中展示我强大的前驱漂移能力的视频。
名为FXO的车在FE4R赛道上的漂移视频。
如果是对赛车运动或者说是赛车运动中的漂移运动有所了解的人的话,就会知道,如果想要华丽流畅的做漂移动作,通常来说都是后驱车或者大马力四驱车才能做到。而要做D1规则下的漂移就必须是后驱车才行,因为漂移运动就是让后轮空转打滑才能实现的动作。
至于前轮驱动的汽车?你想让后轮打滑做漂移?一个字——难!
而 现实中在日本参加D1SL的选手中确实有一人能够用前驱车做到和FR几乎完全一致的漂移动作,在LFS的世界里,也有一个ID名为“芋头”的台湾玩家,多 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广LFS和现实中的前驱车漂移方法。我作为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车手,而且适应性之强也是十分少见的模拟车手,自然会对前驱漂移大感兴趣, 于是在自己研究以及找到芋头进行印证和学习之后,终于也练成了前驱车漂移的技术。
而能够熟练使用前驱做出和FR和MR基本一致漂移动作的模拟车手,全中国也只是个位数而已。
既然说到前驱漂移,那么就不能不放这个视频,就是我修炼了很长时间前驱漂移之后,也终于找到芋头这小子得空,共同合作了一个前驱的双飘视频,这类视频在整个LFS界都是相对少见的,因为掌握前驱漂移技术的人实在不多,能够找到时机共同合作的就更少。
所以由此也显得这个视频的弥足珍贵。
这个视频中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我那两黄绿色和亮黄紫色配色的车身涂装了,有制作这个视频的初衷动力之一也是为了展示我的新涂装。
最后见到的效果,这个涂装确实十分令我满意。
接下来发一个对我个人来说纪念意义最大的漂移视频,LFS的视频。
而视频的意义就在于,正是那时候我顿悟了真正高阶的漂移技巧,真正跨入了模拟漂移车手中“顶级”行列的时候。
所以视频的标题也叫做“新的方法”
而可能诸位不理解这个所谓的顿悟到底是何意思,我来给你们简单说说。
由于我之前的漂移修炼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尽可能每个弯道最大幅度反打,油门踩死,创造大角度浓烈烟雾的漂移为诉求。但是所带来的问题就是车身动态略显僵硬,而且在追走时速度无比之慢。跑D1比赛的时候很吃亏,跟车跟不上诸如此类的见鬼问题。
所以我在那段时间开始研究如何做出D1规则下高速漂移的方法,那时候一个人对我的帮助十分巨大,他的ID叫做“jonly”,在他的指导下我找到的漂移时候速度的关键,如何去控制引擎的扭矩区间输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我的追走能力就如天地之差。
然后在掌握了高速漂移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我将我自己大角度的华丽风格与这种精细高速的风格进行了融合,真正有了我自己的漂移哲学,真正的“观赏性漂移”。这是融合了自然变化的动态角度,甚至每一个弯角还要考虑摄像机位置的全新漂移方法。
既然之前说到了jonly这个对我有重大意义的基友,那么自然少不了我和jonly合作的双飘视频。这是我在顿悟之后的双飘视频,由于追走技巧的大幅度提升,这个双飘视频的质量之高也是在我自己的所有视频之中出类拔萃的。
标题之所以叫jonly归来,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因为工作的原因隐退了大概个把两个月。我在领悟了自己的方法之后始终没能找到他合作,那时终于找到机会了。
有关和Jonly的故事还没完,我多年来的最后一个LFS的视频也是和他合作的。
之所以这个视频之后我没再做过LFS视频,因为这个视频完结后在LFS中的各种心愿也算是基本了结,可以说是到了某个层次之后有点别无所求的意思。
而且这个视频我的操作设备已经从鼠标换成了G25,角度设置为最大的900度。
这 个视频的构思我当时已经有了很长时间,一直希望利用LFS的外观MOD和性能MOD做一个跨界的神奇组合。橙色的EVO X是现实中D1GP橙子车队的队长熊久保信重的座驾,而另一台EVO则是极品飞车11中的大BOSS座驾,这么一个跨界组合的双飘就是非常的有意思了。
而为了让视频看起来华丽度更高,我还使用了前轮转向修改器,让LFS游戏中转向角过小的RB4能够做出角度更大的漂移动作。并且调校也是极端的把四驱车调成了后驱车。
这也是我所有LFS视频中最好的一个。
接下来还有一个LFS历程中对我有十分特殊意义的视频,一个使用了多种mod和修改器组合出来的无比华丽且夸张的LFS视频。
将XRT外观修改为FormulaD中NOS队的Z33,马力修改到600P之夸张,前轮转向角也调的相当之大,所以这个视频也是我此前向人展示我强大LFS漂移能力的时候最常用的视频。
观看时可特别注意视频中最大的亮点——1分15秒处超越90度的逆天漂移。
所以呢,扯到现在,我决定发一发极品飞车的视频。
当年我为了喷极品13的物理非常烂,且为了让这个论点十分令人里巨幅,我制作了第一个极品13的漂移视频,基本上我喷了之后没人敢反驳了。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吃饱了撑得有点闲得慌,于是做了第二个。
事情呢就是这么简单。操作设备不是鼠标,也不是方向盘(那时候还没买G25),是20块钱的便宜手柄
场地赛大家看的很多了啊,现在发个拉力赛的,似乎也是我唯一的一个RBR视频。
RBR就是理查德伯恩斯拉力赛,极致追求接近真实车辆物理的拉力赛游戏,由于太真实,难度太高,公司后来倒闭了- -
这个视频的制作目的我想想,似乎纯粹也是闲的蛋疼,那时候还在用鼠标,就想看看鼠标玩RBR行不行,一试之下哎哟我超轻松写意,于是就录了视频愉快的放出来了。
然后呢,就是相对有些名气的WRC官方授权的那个系列游戏的视频。
当时WRC2010刚出来,我一玩觉得还不错,挺适合玩长距离的观赏性漂移,所以就弄了一个纯观赏性漂移的小合集,看着还是相当不错的。
用的设备依旧是喜闻乐见的20块钱小手柄。
这个视频的目的纯粹是看太多人嚷嚷“好难开啊”“怎么漂移啊”之类的,我就动了秀优越的心了,于是发之,发粗来之后顿时爽了。
再然后,我想展示一下尘埃2一系列的视频。
做这系列视频的时候尘埃3其实已经快发布了,但是不知道为何突然手痒很喜欢玩尘埃2,而且是十分强烈的想要看看尘埃2中做纯观赏性的拉力漂移是什么感受。
一切的源头是我前媳妇儿弄来一个360手柄,一试之下线性要比20块钱便宜货好不少,所以就放心大胆的搞起尘埃2了。
第一步就是我那猎奇的心理,搞了Buggy组的车在常规拉力赛路段的视频
这个视频出来之后反响相当不错,我自己也很喜欢这类风格,于是乎再接再厉又搞了一个动作更加流畅完善的视频,算是掀起了我买G25之前最后的个人高潮。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我买G25之后的事情了,首先我花了历史上最短的适应期——一周时间,掌握了G25的900度漂移技术。
于是出了这个很有象征性的视频,LFS的视频
这个视频背后的故事呢,源于我的好朋友@午夜失眠的猫
他是一个模型爱好者,自然也包括3D模型,所以他也制作了相当多优质的LFS外观MOD,这个宾利的外观mod就是他那时候的作品。
这个作品的初衷也是因为我对于宾利欧陆GT的喜爱,并且十分希望能看到这台车漂移的样子,所以他应我之邀制作了MOD,正好我的G25也成功搞定,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漂亮的视频。
并且之后又做了一个KY2R的视频,只不过没再加上我自己的同步摄像了。
由于我对LFS和RF漂移的造诣已经趋于化境,所以实在没继续好追求的了,那段时间尘埃3还没出,于是就有了继续这一大堆的尘埃2观赏性漂移的视频。
都是平时不怎么被人使用的车辆在常规拉力赛道的漂移视频,看到这些巨大笨重的家伙在我的手上如此漂亮华丽,满足感无限的提高。
我就发两个代表性的,一个是Buggy在尘埃2中的中国赛道玉龙山漂移的视频
另一个则是整个尘埃2界观赏性漂移的巅峰,我的道奇皮卡漂移视频
再然后,尘埃3出了,我叫一个睾性啊又可以拿物理更好的尘埃3来折腾了。
而事实上尘埃3和我自己以及G25都没有让我失望,我创造出了整个CMR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观赏性漂移视频——尘埃3的Buggy在常规拉力赛道漂移!
由于我个人跨界广泛的特殊性,很多以“核心SIM玩家”自居的人士们(SBFC一群人为首的),十分不屑于尘埃系列(CMR系列)这类偏向娱乐型的竞技类赛车游戏。而玩这类游戏的人对于赛车运动以及模拟赛车也不甚了解,就造成了认知上的隔阂,所以基本上是没有人做过我在尘埃系列上做的事情,去把SIM中的观赏性漂移带入尘埃。
这方面不是我自夸,我确实是第一人。
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发生了——我买了PS3。
买了PS3之后干嘛?一楼的视频不是已经给了你们答案了吗~~~
GT5,唯一的一个世界知名人气巨大的“模拟类”赛车游戏,我心对其也是向往已久。遂买PS3之,但玩到手之后发现却十分的失望,物理根本就谈不上“拟真”,甚至烂的程度可以和RF上当年的OBS媲美了。
而由于GT5的群众基础实在广泛,而且也是盲目自大,都不愿意像我一样多了解一下不同的领域,所以对于在LFS和RF圈内名气如此巨大的我居然没几个人认识。我想黑GT5的物理也自然无从黑起。
所以我就做了这么一串众所周知的事情,轻轻松松搞起GT5的漂移,然后做成视频,让GT5圈内的玩家先见识见识漂移帝究竟为何是漂移帝。
最后再狠狠的把GT5的物理黑粗翔,如此一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无人可以反驳。诸多GT5视频中最初知名的只怕就是这个了,带我自己操作的一个Cobra427漂移视频
由于我对制作赛车漂移视频的狂热癖好,而PS3由于是游戏机的特殊性,无法像电脑游戏一样用Fraps录制清晰视频,之前买的便宜电视卡清晰度实在不堪。于是我咬咬牙买了张HDMI采集卡,这也是一件对我而已意义 十分重大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个人的各类视频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再有不会受到PC单平台的束缚,可以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展示我华丽的技术了。
HDMI采集卡之后第一个GT5视频就是这个,连续四圈都在驻波第一弯用360度入弯的漂移视频。
这个视频包括我放在一楼的720度霸气入弯视频,倒还确实有一段比较久远的故事。
缘由是一两年前,GT5还是序章的时候,我偶尔在GT5贴吧看到有人发外国玩家的GT5漂移,是那个著名的福特GT连续转圈入弯的漂移视频,诸人膜拜。我当 时就说“对于我们这些玩LFS和RF的人来说这真的是小儿科”,那时候有个南京活闹鬼就非和我抬杠,扯什么普通人根本玩不了GT5,想要漂移基本上是天方 夜谭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和我折腾了很久。
而且最让我不舒服的一点就是这些人总是表露出一种“外国玩家就是牛逼”的态度,这让我十分不爽。
所以我这个视频当时发出来的口号就是“谁说只有外国玩家才牛逼?劳资就是中国的牛逼玩家!”
不过GT5虽然物理很烂,但优点在于车很多,而且只要技术好基本都能拿来漂移。
所以我喜爱的那些经典的车型,而且是国内很多人不懂得欣赏的老车,包括从来不可能漂移的一些车型,我全部都拿来飘之。
这些车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这台——克莱斯勒 Prowler
并且在这个视频中,我也应用了在LFS和RF漂移后期领悟的又一种新方法,多重逆甩入弯,解决手刹拖拽的风格僵化问题。
并且我在GT5里也没手刹可用,那么只有脚刹车的情况下解决高速入低速弯的问题就只有看车手的个人能力了。
这个视频中很多的线路和处理方式都是之前GT5的玩家群中没有出现过的,给很多人打开了眼界。
再接下来呢,由于PS3破解技术的发展,GT5的更新版本得到破解,而更新之后的GT5物理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依旧谈不上多么好,但是相比之前老旧版本里那扯淡的物理是进步了太多了,于是我就又出了这么个视频,300SL漂移。
这个视频背后的故事有两点,一点是这台车本身十分有里程碑意义。她是第一台非常规开门方式的汽车,也就是著名的“欧翼门”,两门像翅膀一样向上打开。这在那个年代是震撼世界的设计,在这台车之后才发展出各种各样例如兰博剪刀门,柯尼塞格垂直门之类的不同车门开启方式。
第二点,这个视频中我将柔和的漂移方式更进一步细化展现,多重逆甩的手法已经用到极致,动态无比的流畅顺滑,如丝一般的视觉感受,与我从前的漂移风格有着不少的区别。但由于本身滑行角度相对其他人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视觉冲击力丝毫不弱,观赏性极高。
接下来的这个视频,其初衷更有趣一些,是在我看TopGear某一集介绍蓝旗亚Stratos的时候萌生的想法。之前我一度想在CMR05中用这个车漂移,无奈当时年代太早,我的技术还没有大成,且操作设备受限,始终没能达成。
现在有了GT5,设备完善,技术更是早已千锤百炼,再加上TopGear重新激发出我这个想法,顿时兴致高涨,一口气录了两个Stratos漂移的视频。
至于这台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是WRC赛场上最后一台夺得年度冠军的后轮驱动赛车——只怕仅仅这一点也足够说明她的伟大了。
至于她那华美的意大利外形,我还用多说什么呢?
一路看到这里的基友们,想必还能记得我第一个说的视频故事吧,LFS那台几乎无人能驾驭的LX6,她的原型就是我最新这个GT5漂移视频里的主角——Carterham Super 7!
并且这个视频录制时是GT5的2.09版本,物理相对完善,且赛道是全DLC破解之后获得的奇幻卡丁赛道,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组合这样的漂移视频,我做了!
这台车在GT5中的性格依旧没有变化,敏感且难以驾驭,但驾驶乐趣无穷无尽。
我在这视频中使用的漂移手法则是我自己从前最常用的,大角度把车丢入弯道再狠狠轰着油门出来的手法,不过由于我的技术磨练更精湛,所以这种方法的弊端流畅度 不够顺滑的问题也被我解决。发在国外GT5论坛的时候也让那帮老外好好的开了眼,当时我的说法就是“I am the Master from China!”
这里还有一个因为设备而制作的视频,RF的,我自己替换物理调试出的肌肉车漂移MOD,为了展示我奇葩的街机摇杆手刹,并且始终想弄一个比较好的肌肉车漂移视频的想法,共同搞出了这么个视频。
可以看到这个视频里我操作方向盘的手法已经十分的轻松写意了,而且这巨大厚重的肌肉车也不再成为限制技术展示的枷锁,巨大的车身营造的宏大气势完全弥补了动态的迟缓。
观赏性甚至可以说是我诸多RF视频中最高的之一。
是的,最后的一部分我肯定会上在F1吧折腾出的这些带赛道解说的视频了!
这些视频的源头就是这个,2012年上海站的单圈模拟解说!
这个视频的初衷呢,是因为经常看老外搞这类赛前模拟视频,包括虎扑也搞过。但是从来没人加入解说,而卫视体育直播时候也就是何辛带着简单说一下,配合的是车手的车载镜头单圈。
正好F1吧的吧主@NOS_ATX 也有意让我弄这么个东西配合赛前的赛道介绍,所以我欣然搞起,并且反响十分之好,所以后面一连做了好几个。
最后的一个直接换成GT5来做,正巧GT5里有铃鹿赛道,日本站前就做出了这个视频。并且我也担当了当时日本站的网络直播解说。各种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