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折射出的真实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2013年6月,随着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先后公开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泄露的秘密资料,美国监听国际互联网的“棱镜”计划就此被曝光于世,这场风暴很快蔓延开来,成为全世界时刻关注的焦点,然而回顾这场“棱镜门”事件的始末,我们会发现包括游戏在内,许多经典作品其实早就在不同意义上作出过类似的预言。让我们来就此解读“棱镜门”所折射出的社会秩序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
棱镜门引爆互联网危机
“棱镜门”让爱德华·斯诺登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时刻关注的风云人物,尽管动机仍不明确,但至少因为他的挺身而出让这件事有着曝光的一天。

根据斯诺登公开的资料,棱镜计划始于2007年小布什担任总统期间,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具体执行,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九家网络巨头皆参与了这项计划。它批准负责部门可以直接通过各网络中心服务器获得数据、从各项信息中分析个人用户的行为方式。具体监控的信息类型则覆盖: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等。
简单一点说,棱镜计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前者主要面向美国本土居民,后者则包含整个互联网,考虑到美国对互联网规则的话语权和垄断性地位,加上微软,谷歌,Youtube,Facebook等全世界最通用的几大网络巨头都在美国本土,可以说如果斯诺登泄露的内容全部属实,那么互联网对大众来说从此再无任何安全隐私可言。
面对这场有可能是互联网出现以来最大的安全危机,奥巴马被迫承认棱镜计划确实存在,但他反复强调这一项目初衷是为了反恐和保护美国安全,而涉及的各大网络巨头同样努力澄清自己并没有完全泄露用户隐私,但它们也都间接承认了美国政府收集用户信息的事实,而无论“棱镜门”实情如何,最终结果又是如何收场,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感已经是不可避免地的下降。
一九八四的时代预言
《一九八四》这句代表台词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事件爆发后几乎所有人的想法都如此相似,“老大哥在看着你”反复出现在各大网站的头条。

2003年6月25日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比尔·盖茨在当天曾发表过一篇演讲。他表示:“奥威尔所描绘的未来可怕野蛮景象,即技术作为统治社会的工具,并未成为现实,而且我也不相信未来会变成那样。”当时微软正在用高信度计算和下一代安全计算基础两项技术游说华盛顿。比尔·盖茨承诺技术既可保护安全,也可保护隐私权,来就此证明计算机信息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事物。
1949年,奥威尔出版了他的著名代表作《一九八四》。这部是社会科幻,同时也是政治寓言的小说在之后几十年里被无数人反复提及,因为里面所描述的未来极权社会如此深入人心,让每个翻阅过且思考过的读者都感受到了那种压抑窒息的恐怖感,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里面描述的“电幕”(telescreen),依靠遍布于街头的大屏幕完成对全体党员的密切监视和宣传洗脑,一切有害政府统治的行为,甚至思想都会被提前消灭,因为不管在任何时候,不管在任何地点,“老大哥在看着你”。这种精神上的控制无疑比肉体上的伤害来得更为深远,而极权政府的目的就是不光要让民众在行为上表现出服从,在思想上也最终成为没有个人意志的群体。
奥威尔写出《一九八四》的年代,是连电视才刚刚被发明出来二十几年,远谈不上普及应用的年代,而《一九八四》就如同预言书,提前察觉到了相关科技带来的可能负面效应,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在各种反乌托邦式的科幻作品里描述对未来社会的悲观看法时,都多少会刻画出极权组织对信息进行完全监视控制,个人隐私毫无保障的场面,而随着技术进步,当各类采集信息的电子设备不断进化,这种描述和担忧也越发显得有必要,从《银翼杀手》到《全民公敌》莫不如此,而当互联网被发明后,并以难以预料的速度扩散到全世界,类似问题则再度成为更具现实意义的考量。
信息时代的未来生活
科技进步很多时候都是双刃剑,尤其当虚幻作品中的描写以可以想象的方式一步步成为现实时,很多时候不由得你来选择。

2008年,EA发行了《镜之边缘》这款游戏,今年则在E3上则公布了其续作。对这款综合评价并不算突出的第一人称跑酷游戏,许多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实际内容,而是貌似仅作为点缀的背景故事。游戏中作为主要舞台的城市有着完全相反的两面,一面是现代化的繁华都市,鳞次栉比的大楼,高效快捷的交通,安居乐业的生活,一面是严格的监视控制,密布全城无死角的摄像头,窃听电话截取通信,扼杀任何反对意见,就如游戏名字本身,是一座如镜子般纯净透明,又毫无隐私的城市,而女主角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抗者,加入“信使”组织以最原始的方式传播消息避免监控。
如果说《一九八四》的世界尚且只属作者臆想,那么《镜之边缘》的城市就已经是现实的部分缩影,当中所描述的各种监听手段在现实中都早而有之,摄像头,电话录音,数据存储,这些在日常中随处可见的设备手段已经习以为常,成为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人们在最初阶段也许经历过短暂的不适应,但最终会习惯以自己的个人信息被记录为代价换取更方便舒适的生活。
而育碧开发中的大作《Watch Dogs》则营造出了又一个未来城市的样本,游戏中的芝加哥位于高度化的计算机系统管理之下,从公共财物到私人用品被大量植入电脑,整个城市的居民都依赖于此,这才有主角有着得以发挥的空间,可以依靠一部手机黑遍城市,任意妄为。而育碧更希望把这款游戏打造成能如GTA系列一样的沙盒大作,依据就是这个精心刻画后的开放世界,玩家可以在游戏里充分享受这种利用所有设备开始随意行动的自由度。事实上这一想法正是源自诸多宣传影片中对我们所承诺过的未来世界:一切高度信息化,你房间里的每一样物品都有着能连接网络的触摸屏,扫描读取的智能码。
个人隐私和社会秩序的矛盾
《黑客帝国》对信息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最极致的预言,如果当你的思考本身都只是数据记录时,又有多少人会如主角一样坚持自我的主张呢?

和电影小说一样,游戏在很多时候也同样能提前为我们演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有两个最关键的特征,其一是重要信息的纯数据化,其一是交流方式的改变。
体现在游戏相关的方面,最直接的例子自然就是从单机游戏向网络游戏演变的过程,当两大次世代主机都把云服务作为自己战略目标之一时,完全意义上的单机游戏时代大概也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甚至不难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游戏本身也会实现真正的全面信息化,直接以信息方式提供给玩家所需的内容本身。而诸如再进一步描述整个世界信息化的作品,我们也已经有《黑客帝国》三部曲来刻画终极的虚幻世界。
当原本虚幻的互联网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上述这两点也就有了更重要的体现,当随便一句话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整个世界时,信息的价值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也前所未有的危险,然而为了获得更多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必须选择先行把个人最重要的信息提供出来的做法,事实上早在PSN和XBOX Live上我们已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多次发生出的账号被黑事件让玩家的个人资料泄露,受到损失,也导致每隔一段时间就难免出现大规模账号密码泄露的传闻。
如果要评选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明之一,互联网在任何意义上都一定榜上有名,甚至称它为历史上改变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发明之一都不为过,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已经无法想像,也无法适应没有互联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隐私有着被互联网泄露的风险也是一样,一如《黑客帝国》中如果可以选择,许多人宁愿永远沉湎于脑中的世界也不会选择面对真实的残酷。而从它诞生之起,互联网本身就要面临着自由和安全,个人隐私和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当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后。
“到底是谁在窥探我们?”
“只有死亡和交税是永恒的”,这是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谚语,而现在也许可以再加上第三个单词,监视。

聊天室时代,或许大家不在乎网线另一边是否坐着一条狗,但当越来越多的网站要求手机注册,实名认证,或其他类似的制度时,互联网的自由也只能在游戏规则下运行,才能保障更多人放心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互联网换取更多的便利,在这场很多时候并不公平的交易里大多数用户只能选择单方面的相信,相信论坛不会泄露自己的常用密码,相信网站不会贩卖自己的个人信息,相信有关部门不会去获取自己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全部数据——而这种没有保障的信任已经多次辜负了用户的期待,面对互联网2.0时代全方位的信息扩散,如果说面对“人肉搜索”等问题还可以通过提高保密意识来保护自己,但一旦本应给予信任的对方成为帮凶甚至主谋,那么任何人也无从预防。
对权力机器的天生不信任感,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本能,所以会有各种阴谋论的盛行,譬如政府隐瞒外星人的存在,幕后操控世界的秘密组织等,政府监控电话的传闻更是早则有之,何况是明显更为重要的互联网,部分政策如敏感词审查,违禁网站封锁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而全面证实政府在控制网络的“棱镜门”事件也只是让部分人猜测中的最坏结果变成了现实,揭破了皇帝的新衣而已,之后更多爆料则暗示甚至其他国家也做过类似事情。
“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棱镜门”事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企业和政府试图控制互联网的行为有违互联网创立的初衷,公众应该对此提高警惕。他呼吁所有的网民都站出来索要更好的法律保护和正当程序,以便保障他们的网络通信隐私,包括在有人索取或储存他们的数据时获得通知。“很多人以为网络就像空气,在自由流动。但在此事发生后,他们才会追问:‘谁有能力窥视我的互联网?’”
民众如何选择是应有的自由
面对棱镜门和其他类似可能的做法,有人选择妥协,有人无动于衷,然而更多人还是会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反对,只有如此,才能争取到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

早在今年E3开始前,美国两位国会议员就提出了一份为保护并减少美国国民过分暴露于各类电子眼及监控装备的议案。来自马塞诸塞州的麦克·卡普阿诺(Mike Capuano)众议员和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沃特·琼斯(Walter Jones)直接表示他们这份议案就是不希望出现《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在看着你”。
当“棱镜门”事件集中爆发后,这份议案获得了更多支持,要求深度控制各类监控设备的操作过程,购买者清单及详细信息,采集到的数据,并且要求列出对这些监控设备采集到数据具有访问权的人员清单。若这项议案得到通过,这些设备使用者们的显示器材(包括电视,显示器)画面在监控开始时会显示醒目的“我们正在注视着你(We are watching you)”标语,用于提示使用者正在受到设备的监视。 而微软Xbox One的Kinect就成为议案里针对的目标之一。
和之前玩家担心的一样,如果Xbox One需要保持Kinect时刻运行,那么它很有可能会记录玩家的个人隐私并有泄露的风险,微软之后承诺Kinect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启动或关闭,但依然引发强烈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在微软牵扯进棱镜计划后,更多人担心的是Kinect同样会成为你家里的一个监视摄像头。
事实上对大多普通人而言,或许的确如奥巴马所承诺的那样,监听互联网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私人生活。在之后针对美国民众的调查中,多数人坦率承认棱镜计划对反恐问题确实起到了应有作用,也相信自己的信息不会被滥用,甚至赞同起诉爱德华·斯诺登,但他们依然反对棱镜计划本身,理由自然还是个人隐私不容侵害。就如微软之前的Xbox One的认证策略其实并不苛刻,但很多本来就24小时在线的用户依然提出反对一样:因为我如何选择是我的自由,并不需要你来擅自决定。
结语
和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外界指责,反复所强调的游戏只是游戏一样,我们也曾十分希望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本身,不应该牵扯进更多的利益,权力和政治,只是这种愿望从来就是镜花水月。虚构的游戏或电影里,永远会有一个挺身而出的英雄主角来反抗权力机关的监视网,然而在现实里我们只能依靠自身,争取个人的隐私和自由,这就是“棱镜门”留给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