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操低过COD 一年一次捞金作:《刺客信条》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昨天,GT放出了玩家制作的恶搞性质的《刺客信条5-7》的真人“预告片”,这充分说明了玩家开始对《刺客信条》系列从一个2、3年出一款精品的经典转向COD式一年一作“现金奶牛”的不满。那么,这种变化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动机?这种转变又会给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系列游戏的未来带来什么影响呢?



《刺客信条》 2007年11月
《刺客信条2》 2009年11月
《刺客信条2:兄弟会》 2010年11月
《刺客信条2:启示录》 2011年11月
《刺客信条3》 2012年10月
《刺客信条4》 2013年10月(暂定)……
法国育碧成立于1986年,在它27年(截止至2013年)的公司生涯之中,前十七年一直是一家一流的“法化”代理公司,以及二流的游戏制作公司。
但自从《波斯王子》系列的横空出世,让育碧这个只是小有名气的法国游戏公司一时间名声大噪。不过名声大噪后的它,其未来并不是一片坦途,2006年立刻迎来了可怕的“EA收购战”。
育碧就是育碧,始终如一的育碧
万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法国政府的帮助下捡回一条小命的育碧,其在2007年推出的《刺客信条》,竟然成为了让育碧跃居全球游戏大鳄TOP10之一的重要砝码。
可以说,没《刺客信条》育碧照样活,但是有了《刺客信条》育碧才能活得这么滋润。前几日,《刺客信条4:黑旗》的消息随着预告片中黑胡子船长的讲述传开,诸多玩家奔走相告。
这让育碧的拥趸很高心,因为的新一年,很多这些粉丝又有游戏可以期盼了。
而这次的《刺客信条4》将会继承并且发扬上一次的海战系统,而我们的男主角KENWAY爷爷也变成了大航海时期加勒比海的海盗王……

根据历史,跟黑胡子混的人都被黑胡子卖了,不知道KENWAY的命运是否一样?
喂,等一下,不知道诸位玩家是否注意到我刚开始打的那串咒语一样的列表,自从《刺客信条2》开始,《刺客信条》系列似乎就开始一年一出了。
而在这个一年一出的前提下,我们似乎要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刺客信条》,这个在很多玩家心中的神作因为一年一出而变成年货之后,他是否仍是神作,仍能经典?
年货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了,指的就是那些一年出一次的游戏系列,而这些游戏虽然几乎都能赚个盆满钵满,不过因为他们年年出的游戏内容的雷同度很高(比如旧场景新利用),而且游戏技术的提升也很匮乏(比如不换引擎),加之很多“年货游戏”一天通关了后根本没有让人玩第二遍的欲望——所以年货游戏往往也等同于快餐游戏。
当然了,虽然游戏方有“两拨制作组来回替换”、“游戏公司有经历有能力一年一次”、“你怎么说我们也高销量照样卖座”等等的借口来搪塞……但是年货就是年货。

《刺客信条》系列近年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游戏一年一出是不少赚,不过口碑是大不如前了,而且游戏内容表现力也显得疲软,启示录和刺客3一个口碑输了,一个育碧公司自己认输了都是不可忽视的试试,所以说就算《刺客信条3》好不容易使用新引擎了,结果那么多的BUG让人在玩游戏的时候总不时地产生厌意。
再看这次的《刺客信条4》,其主打的海战大家在3里面也玩的差不多了,总让人有种兄弟会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亦是有种育碧认错后继续对刺客3的“废物利用”的感觉。
根据以上几点,这真的让玩家们有些担心《刺客信条》系列的未来了。这么做游戏钱倒是稳赚了,那么在玩家中的形象和口碑还能存得住么?有类似的先例可以让我们参照么?
不妨让我们引入另外款年货游戏来进行对比,那就是著名的《使命召唤》系列:

别说,这两款游戏的相同之处还是很多的
《使命召唤1》,2003年10月
《使命召唤2》,2005年11月
《使命召唤3》,2006年11月
《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2007年11月
《使命召唤:全球战争》,2008年11月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2009年11月
《使命召唤:黑名单》,2010年11月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 2011年11月
《使命召唤:黑名单2》,2012年11月
COD是正宗年货了吧?那么COD现在如何呢——赚钱没口碑?是的,很多自诩为《使命召唤》粉丝的玩家告诉笔者,现在的《使命召唤》,一代代玩下来虽然还是暴爽,但是没有办法体会到当年COD4的经典的,比如“狙击关”,比如“核爆”,比如GHOST的面具等等。你看,COD自己的粉丝都不淡定了……
等下,貌似GHOST是COD6的?

说真的,每次谈及游戏的深度COD系列总是会中枪,非要认真研究,COD系列也有其独到的游戏内容所在,只是因为他们一年一次的出货量让诸位玩家有所迷茫和彷徨,所以这里笔者很坦然的说,COD我讥讽过,但是COD我一代不差,都玩过
好吧,总之COD现在的境遇和情况大家是相当了解了,粉丝、销量、利润、讥讽之声一天比一天多,可是形式内容,和游戏引擎却从未换过。让我们返回去,将同理套到《刺客信条》身上会如何?
可以看出,《刺客信条》和《使命召唤》这两款游戏在除了游戏类型以外的地方相似程度还是极高的,难道“年货化”后的《刺客信条》或许会在将来的某个版本下“节操丧失”?
虽然《刺客信条》还是换过一次引擎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刺客信条系列PC版的表现还是很尽如人意的。尤其是STEAM上让人心跳的价格起伏(V社说过,游戏上不上,上哪个区,怎么打折都是游戏方主定的),绝对可以让低血压和心肌缺血的游戏玩家获得治愈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刺客信条》系列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成为了法国育碧“自行堕落”的写照。
不信咱们可以挨个游戏看一下:刺客1且不论,刺客2就用上万恶的DRM,加上育碧的服务器正版玩家有目共睹,结果口碑都是破解玩家给的;等到兄弟,育碧就会懂用资料片和堪称鸡肋的多人联机,而这个鸡肋又感染到了《孤岛惊魂3》;随后的启示录,启示录的时候育碧学会了滥用DLC和以“三部曲”为借口的不换引擎(结果启示录的评分也证明了一切);到了《刺客信条3》,虽然引擎换了,然而育碧立刻使用了时下最为流行的年票机制,年票啊!
年票是给那些几年憋一款作品的游戏公司延续游戏生命所准备的,最为著名的就是《无主之地2》和EA的《战地3》,可育碧你的刺客信条一年一部你还要出年票?
所以说,有出年票的功夫不如深入研究下《刺客信条3》的游戏引擎,省得《刺客信条3》的BUG被外媒评为史上最多……
DRM,盗版玩家的克星?
当然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毕竟比起已经“成型”的COD系列来说,刺客信条系列还是可以回本的,所以让我们来看看育碧在两会期间为《刺客信条4》准备了什么“政策”:
不知道喜爱单机游戏的诸位玩家,你们是否知道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EA《模拟城市》事件”,因为Maxis制作组的问题(Maxis说了,都是他们的错,是他们的设定问题,EA一点错没有,跟橘子服务器一点瓜葛也没有)。
万恶的DRM让诸多满心欢喜购买模拟城市的玩家体会到了无尽的噩梦,游戏服务器连不上,连上了跟连不上没什么区别,如果把这种悲剧套在了年货上,那么他们估计就剩下不了什么了,可偏偏就是这个节骨眼,法国育碧宣布《刺客信条4》的PS4版要全程联网。

我在某个媒体上看过一篇有关育碧的文章,那文章的作者自诩育碧为吾爱,以七宗罪为框架在里面痛斥了育碧在网络、UPLAY、DRM上的种种劣迹,在此我真的只能说诸位破解/盗版玩家太幸运了,你们有S组你们有T组,你们有海盗湾,你们有我们,你们不需要享受那份痛苦
育碧放弃DRM的新闻现在还遥遥可见,马上就撕破脸皮做出这般行径,对于这事情我曾经问过育碧的员工,不过他们仍然高声力挺,看来育碧对于“忠诚度”的培育还是很有一手的,这份闲心拿到游戏制作上不好么。
最后,可能有部分玩家喜欢去知名的小说网站上看网络小说,那不妨就在这里对育碧使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制作游戏就好比写文章一般,他们轻者日更上千,重者日更轻松过万,做着小说读者羡慕的工作,拿着让菜鸟作家为之嫉妒的高俸禄。
外行看着热闹,而内行其实很苦恼,这种海量日更之下,百万字后那小说内容更多的是流水账和枯燥过场,要不然就只能“舶来”了。就算作者想写,脑仁里面的油水估计早就榨干了。

虔诚的玩家常常喜欢写同人小说甚至是COS来表达自己心中对神作的崇拜,而这种盲目之下往往会忽略那些问题
而结果呢?日更小说就和年货游戏一样,一时的高产可以获得短暂的高人气的高收入,但是却无法长远地存留于读者心中,那些西方真正的小说,几十万字要么可以获得比千万字网络小说更多的收益,要么可以比网络小说获得更为悠久的人气……
更不要说很多读者们可以用3~4分钟扫完10000字的小说内容,但却愿意为了诸如指环王和冰火等小说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上一整天。
最后要说明,我没有说这些游戏,这些小说的内容的优劣,因为这个东西的评价在人心而不是在我的键盘上,有人看过觉得好有人看过觉得差和本文是无关的。
然而在内容之外的这种形式,是空虚的,就犹如写手本身——做过网络写手的人都明白,或多或少,长时间的灵感散发之后,那背后更多的是空虚,更多是必须在读者面前强装笑颜却必须独自面对的空虚。而诸位在年货游戏玩过之后,是否也会觉得空虚?

所以,《刺客信条》系列,在此只能祝你未来的年货之路可以一帆风顺。不要被我们悲观的预测所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