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外星人请下神坛!Razer Blade游戏笔记本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序言
当Razer从白手起家做到如今电玩竞技外设周边第一品牌的时候,公司必然会经历新的抉择:是就此停止品牌之路,还是寻求新的契机继续开拓.其实这个选择Razer早就有了分晓,还记得看到Razer第一次展示Blade游戏笔记本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的反应是否跟我相同,反正我记得自己当时第一反应就是serious?
那么到底Razer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想要去研发Blade,Blade又具备哪些市场上已有游戏笔记本的差异化,相信看完下面这个Razer的官方视频就会让大家对Blade有个最为初步的了解.



产品规格
Blade的中文叫做"灵刃",目前为止大陆Razer还未引进销售,原因有很多,我就不跟大家八卦了.国外如今已经出到了第二代,所谓的第二代,主要还是平台上的变化,也就是芯片组+处理器+显卡的升级,产品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此次评测的也是基于第二代的Blade,官方规格如下:

Blade的重量并不轻,因为这是一台17.3"的Big boy,再加上外壳本身采用了全铝材质打造,大家有见过Macbook PRO轻过么?薄到是有的.目前第二代的Blade采用的是基于Ivy Bridge的i7四核处理器,HM77芯片组,8GB的DDR3内存,500GB的7200RPM HDD与64GB mSATA SSD使用了混合技术.独立显卡方面并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只有一款NIVIDA GTX 660M,这款GPU之前给大家所评测的游戏笔记本里已经给大家相信分享过实际性能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顶级游戏笔记本里的入门GPU,但考虑到鱼和熊掌无法兼顾的原因,想要薄的效果,当然在硬件规格上也就只能做出让步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包装和附件
每每写Razer的产品,包装和附件都可以单独生成一页,原因大家懂的~

外盒包装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Razer Logo.亮骚开始~

打开外盒立刻可以看到笔记本本体.

一条Razer标志性的荧光绿丝带都显得那么地骚~

拿出笔记本本体后下面放着的是电源和附件.

纸类附件都放在这.

除了说明书,贴纸,居然还为Switchblade界面提供了贴膜.

一张擦拭屏幕用的绒布,中间有Blade的字样.

细长扁平的电源.


外置电源为120W.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产品解析-A/D面
Blade使用的是全铝合金一体式外壳,粗看像极了Macbook PRO,但在很多细节上Razer拥有自己的产品设计理念,并不是照搬Macbook PRO.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笔记本的A面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带有微微的弧度.

在Logo的两侧还可以看到类似汽车的腰线~

笔记本的底部一览.

底部左右两侧有两个开孔,其实这个是离心扇的进风口.

紧挨着的侧面便是离心扇的出风口.

笔记本左侧布局为:电源,LAN,HDMI,USB 3.0 x3,音频接口.

另一侧只有一个安全锁.

在笔记本的开合处有倒角的工艺,一体式的金属外壳十分精致,表面使用了则是极为细腻的喷砂处理.

A面中心位置的Razer Logo会在启动后发光,不启动下其实也已经非常醒目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产品解析-B/C面
打开笔记本后再给大家介绍B和C面.

B面顶部有摄像头和双声道的麦克风.

屏幕的边框略厚了些.

屏幕边框下方有淡淡的Blade字样.

总的来看Blade的外形设计还是走的简约风格,从C面就可以看出没有多余的快捷或是功能键设计,整体风格干净大气,最让我欣赏的是,Razer居然没有贴Intel处理器的贴纸,腔调!!

Power按键外面一圈和中间的Razer Logo采用了发光LED的灯效,可以实现呼吸灯的效果.

C面顶部靠近屏幕转轴处是音箱的位置.

C面同样也是一体式的金属材质,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种一体式金属外壳必然是通过CNC慢工出细活才能得到那么好的效果,就比如说整个键盘区下陷最后再通过浮岛式键帽自身的高度做到和C面齐平.

键帽字符虽然自身已经采用了极为抢眼的荧光绿色,但笔记本启动后依然还能发出蓝色的LED灯效,玩灯Razer什么时候输给人家过?

Blade在我看来除了是第一款全金属外壳的游戏笔记本之外,还有一个创新之处就是这个"Switchblade界面",这个会在后面用单独的一页来给大家重点介绍.

前一页提到的倒角工艺,再Show一下工艺好让大家看个究竟~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Switchblade界面
关于Switchblade界面的介绍,官方是这样介绍的:
“Razer Switchblade用户界面是一款创新设计的用户界面,旨在为您提供更有效、更直观、更刺激地游戏体验。它将大量的命令、技能和宏,绑定在10个动态自适应可触式按键上,并配以图标,可实现各种游戏功能。按键下方生动的全彩色LCD面板提供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显示游戏中的信息;而另一种模式能实现具有超灵敏、多点触控的触摸板的功能,专为经常出门的游戏玩家而设计。 "
触摸板本身也是一个4.05"的屏幕,分辨率为800x480,可以支持最多四点触摸,支持手势,手势详见Razer的官网:http://www.razerzone.com/switchblade-ui/gestures

触摸板上面是10个可自定义的按键,按键本身带有LCD屏幕,分辨率为115x115,键程2mm.

那么到底这个Switchblade界面是怎样的效果呢?当我第一次看到实物的时候,两个词语可以解释当时我所有的情绪:amazing and unimaginable~

带有LCD的键帽,还可以自定义以及功能切换,当年俄罗斯人玩票式的Optimus Maximus键盘理念如今被Razer发扬光大.

触摸板的屏幕也有自己的待机画面,如果大家不喜欢Razer的壁纸,当然也可以替换成其它图片,甚至是某个女神的玉照这都不是什么难事~

下面开始正式给大家介绍Switchblade界面目前可以实现的功能,大家需要注意的是,Switchblade界面本身可以通过类似APP的方式来实现和Razer官方的升级更新,就是说只要Razer与其它软件或游戏厂商合作地够深入,更新地够勤快,Switchblade界面可实现的功能是可以做到越来越丰富多样的.首先待机下是触摸板,然后我们通过按下上方10个LCD按键来切换功能,退出功能则是按触摸板左下角的那个Razer Logo字样的按键.
数字键,这个功能是弥补了键盘区不带独立数字的缺陷,此时触摸板依然为触摸板的功能.

又或者,让触摸板充当数字键区域,上方的LCD按键充当Windows的功能键.

宏功能.可以实现任何按键或按键组合,并根据时序执行,同时也可以记录输入按键之间的延迟时间.

Gaming模式,可以开关一些键盘的功能,例如禁止Windows按键,禁止切换窗口等.

网页功能,有点类似多屏的作用了.

Youtube功能,可惜国内被墙了,后面的Facebook和Twitter一样也是被墙无法使用~

邮件功能,指向的是gmail.com邮箱系统.

媒体播放器功能,听歌看片皆可实现~

通过三指滑动的手势将10个LCD按键的功能切换到了第二页.

时间功能,还可以读秒表计时.

游戏计时器功能,比如CS里放下个C4然后开始计时?

主屏截屏功能.

接下来的就是和游戏厂商合作的一些游戏快捷功能键功能了.第一款游戏是星球大战: 旧共和国

然后是CS,包含了三个版本.

居然连Team Fortress 2都有,游戏角色的选择.

选定角色后就能看到不同角色的快捷键了.

“男友3"大家肯定都认识吧?

一样也是选定角色后实现快捷键功能.

上古卷轴5,也是提供了游戏里的常用快捷键.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屏幕解析
评测测试环节使用Spyder4 Elite专业校色器,所有测试结果均建立在140亮度/6500K色温的基础上.
首先测得出屏幕的色域为100%的RGB和79%的AdobeRGB,这个结果已经是笔记本屏幕里少见的高色域了,至少比目前主流的台式机显示器所使用的E-IPS屏色域要更广.

因为是17"的大屏,所以屏幕的均匀度要比小尺寸屏幕控制难度大一些.实测下来的数据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毕竟笔记本的屏幕要比显示器更难控制.

色彩精确度,这项测试的结果非常好,甚至比一些台式机显示器的色彩更为精确.

接下来测试可视角度,首先是正面标杆图一张.

左右两侧,几乎毫无影响.


上下斜视出现了色彩失真现象,总体来说这个屏幕虽然不是IPS屏,但可视角度也要大于TN屏.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性能测试
目前Blade拥有Win 7和Win 8两种用户自选的操作系统,测试的这台为Win 7版,从定制程度来说,Razer只是改版了壁纸以及一些音效,然后再预装了自己的Razer Synapse 2.0软件,并没有太大的深入定制.

Windows 7里的硬件得分,看来HDD+SSD(缓存)的解决方案是并没有得到高分的8瓶颈所在.

CPU采用了i7-3632QM.

从Intel官网规格来看,这款CPU拥有4核8线程,L3缓存为6M,TDP 35W,频率略低但只是Turbo,这个系列比45W TDP,L3缓存为8M的略低一个级别,但也已经拥有很强劲的性能了.

GIGA代工的HM77主板.

DDR3 1600的8GB内存.

内存来自Transcend.

显卡规格,NVIDIA GTX 660M,2GB独立显存.

硬盘信息,首先是LITE-ON (建兴)的M3M 64GB,大家都知道这个其实是mSATA接口的SSD.

然后是Hitachi的500GB 2.5” HDD硬盘,7200转.

硬盘实测性能表现,混合技术还是不错的,当然,如今SSD都那么廉价了相信未来Blade也会全面启用纯SSD的规格.

PCMark 7测试结果: 4554分.

3DMark 11的P得分: 2648.

3DMark 11的X得分: 856.

最新3DMark跑Fire Strike的得分: 1492.

3DMark跑Fire Strike Extreme的得分: 701.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Razer Synapse
Razer Synapse 2.0是个非常重要的软件,在进入Windows后会自动开启,用户需要用自己的邮箱实现注册,如果有其它的Razer产品连接中,也可以用这款软件实现打包式的管理工作.

键盘区的所有按键都可以实现自定义功能.

上面是触摸板的显示图片设定,中间是灵明度调节,下面是加速度调节.

上面是按键的亮度调节和开关,下面是Switchblade界面区域的亮度及开关.

游戏模式设置项目.

最后这个是电脑锁掉后切换到触摸板的节点模式开关.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散热和噪音测试
散热和噪音测试在室温17℃的环境下进行,首先是待机温度:

接着使用Prime95让CPU满载,温度提升至90℃左右.

GPU的满载温度为81℃左右.

如果说温度数据大家并不关心的话,下面体感温度就是所有人在使用当中都会感受到的数据了.首先也是待机下的C面发热情况,除了左上角外其它温度均很正常.





D面,也就是背部选择一个温度最高的区域,其实也很低,待机下笔记本的发热控制还是相当理想的.

接着测试CPU满载下的发热情况变化,C面除了依然左上角温度明显提升外,其它区域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就是说,CPU的满载并不会让用户在使用中因为外壳的发热升高而感到不适,因为谁会不会去拿手按着左上角那个区域,对于采用导热效率极高的铝合金金属外壳笔记本来说这样的温控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D面也是相同的位置温度变化数据,和C面左上角差不多发热情况.

看完了发热情况再来看看噪音变化情况.待机情况下将噪音仪放置在距离笔记本15cm的距离处,噪音已经低于了仪器所能检测到的数据(<40dB).

将噪音仪放在左侧散热口处,实测噪音值为47dB.

CPU满载运行下离开15cm的噪音值提升至47dB.

再把噪音仪放置在散热口数值飙升至64dB,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风扇高速旋转的噪音.

最后测试GPU满载时的噪音值,离开15cm处为42dB.

因为GPU的散热口在笔记本的右侧,所以这次换到右侧来读取数值,噪音值为62dB.

Blade虽然使用了双散热系统,即左上角负责CPU散热,右上角负责GPU散热,但由于超薄的机身给散热条件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所以噪音方面并不能说是一款安静的游戏笔记本,但也不是Chiphell所测试过最吵的游戏笔记本.好在温度控制方面令人满意,金属外壳的导热性并不会在满载时给用户带来明显的发热现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one more thing
为了继续深研Blade的产品特性,我决定将D面拆除让大家一窥内部结构.

2.5” HDD硬盘位,用户可以自行替换成SSD.

无线网卡模块.

被固定胶布包裹成木乃伊的mSATA接口,这里面就是mSATA的M3M SSD,使用了6Gb/S的通道,所以换更大容量的SSD完全可以双硬盘了.

CPU和GPU独立的散热系统.


Switchblade界面硬件模块,好多数据线,不敢轻易拆…

一体成型的铝合金D壳.

厚度为1mm,“请问拿出这个家伙是准备做机箱测试么?”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
总结
Blade以全金属超薄外形和足以让游戏玩家如痴如醉的Switchblade界面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近几年里游戏笔记本里最有创新精神的产品,就像Razer CEO所说的那样,Blade是一款具备便携性(相对17"其它游戏笔记本而言)与游戏性能合二为一的产品,虽然它并不是最薄的笔记本,也不是性能最强的游戏笔记本,但绝对是绝大多数游戏玩家都想要拥有的,因为Razer是一家十分了解用户诉求的品牌,正如他们品牌的口号那样: 始于玩家,赋予玩家.
Razer Blade 官网连接: http://cn.razerzone.com/razer-blade (中文官网暂时还未更新至第二版的Blade配置)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序言和产品规格
- 第2页:包装和附件
- 第3页:产品解析-A/D面
- 第4页:产品解析-B/C面
- 第5页:Switchblade界面
- 第6页:屏幕解析
- 第7页:性能测试
- 第8页:Razer Synapse
- 第9页:散热和噪音测试
- 第10页:one more thing
- 第11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