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看有助于消化!那些形状千奇百怪的动物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吃完饭的童鞋们请进来围观一下,保证有助于消化和减肥/手动偷笑,这些动物的形状实在是太奇葩了,有的奇葩到让人看完胃口大开!
棘皮动物门是同脊索动物门最接近的动物类群之一。常见的棘皮动物是海星和海参,这一只是南极海猪(antarctic sea pig),你能找到它的嘴吗?

Acorn Worm 柱头虫,亦称肠鳃虫或栎实虫。柱头虫体柔软,蠕虫状,前端有吻和腭,生活在大西洋海平面以下2700米处。据发现该生物的教授透露,这种柱头虫既没有眼睛,也没有大脑。Enteropneust worm from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northern pink variety: Feeds on sea-floor sediment leaving behind characteristic spiral traces.

豉甲Orectochilus orbisonorum的泳姿,注意看头部,水平线下有一对眼睛观察水下,水平线上也有一对观察水面。而且流线型身体两侧绒毛可以贮存空气,让它们不会下沉。总的来看犹如汽艇,这让鼓甲游泳速度极快,成为敏捷的杀手。此外前翅与腹部之间的空气舱使它可以长时间潜水不至于窒息;在陆地上的它们还会飞。最后,这是一张照片。

这个是真叶珊瑚Euphyllia,经常用在水族箱里——看下一张。

看上去和上一张有点儿关系——但它们是脊索动物门尾索亚门的海鞘,Sycozoa seiziwadai。这一属海鞘会聚集起来,长得非常像珊瑚,但是内部却长着消化道和体腔——滤食的生活让我们这些远房亲戚看上去非常不同。

轮虫体型微小,100到500微米。无色透明,分头、躯干、尾三个部分。你看到的是Rotifer Floscularia的头,头上有两个“丫髻”似的轮子——纤毛冠——上面还有毛。毛不停地摆动,即可以运动,也可以摄食——任何比它脑袋小的有机物都可以吃。 据称发现了一种无性繁殖的轮虫,再上千万年的时间里没有性生活,但是可以吞噬其它生物的DNA,丰富自己的基因库。就像《星际争霸》里虫族的设定那样。

紫蛙,Nasikabatrachus sahyadrensis。它们脑袋很小,还有一个伸出来的鼻子。 紫蛙发现于印度的西高止山,与它近缘的蛙都在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群岛。这为大陆漂移提供了线索。

帆水母Velella velella 的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像它们名字暗示的那样,它们的那个几丁质的帆可以从风中得到推力——因为这种水母不会自己游动。常常结成数千水母大群,像舰队一样掠过太平洋面,用下面的触手捕食浮游生物——但是对人无害。 另外注意,这不是一只水母,而是一个水母群落,这类似僧帽水母,那些触手实际上是一些水螅体,它们共享养分、共同生长。繁殖是出芽生殖。

栉水母曾经被归入普通水母,即刺胞动物门,由于没有刺细胞——就是用来“蜇”的那种细胞,被称作无刺胞亚门。但是后来发现它们是一个独立的门,而单独列成一个栉水母动物门。相比水母,它们体表有八条栉板,上面分布有纤毛,可以波浪运动,这是它们独有的特点,有的还会有一对触手。还具备了不发达的中胚层细胞而具有了肌肉组织,并且明显表现出两侧对称。它们以发光著名——吸引猎物,吞进去,用消化液分解它。

昆虫的变态有时候令人诧异,比如这个蛾蜡蝉Phromnia rosea,拉丁名的意思是玫瑰色。左边是羽化后的成虫,右边是变态时t蜕下来的皮——蜡蝉的若虫会分泌蜡质(半翅目的家传功夫,参下一张)让自己看上去像一团植物的纤维。这种东西会成群结队,玫瑰红一片,煞是好看

蛙类不乏好父母。图上是特别著名的几种:1. 产婆蛙Alytes obstetricans,把卵带缠在腿上2. 扩角蛙属的Hemiphractus johnsoni,把卵背在背上孵化直至变态完成; 3. 负子蟾Pipa carvalhoi,把卵嵌在皮肤里直至变态完成; 4. 彩胸毒蛙属的Colostethus subpunctatus背着蝌蚪; 5. 囊蛙属的Gastrotheca cornuta,背部有一个育儿袋,蝌蚪在里面变态完成之后钻出来——继续看接下来的几张。

这是产婆蛙Alytes obstetricans——因为雄蛙会用后腿帮助雌蛙把卵带扯出来,顺势缠在自己的后腿上。接下来,他白天躲起来,晚上把卵浸在水里,直到卵成为蝌蚪。 过去自然课会说蟾蜍的卵裹在条带里,青蛙的乱是一团。但是青蛙和蟾蜍并没有分类依据,比如产婆蛙所在的盘舌蟾科即有蛙也有蟾。它们的卵有怎样的规律自然也无从谈起。只是常见两栖类中的“青蛙”和“蟾蜍”恰好有这样的特点而已,

囊蛙属的Gastrotheca cornuta,上面那个背上生了很多瘤子的是繁殖期的雌蛙。雌蛙的背部皮肤在繁殖期会松弛扩大成育儿袋。它们的蛙卵是已知最大的蛙卵,在潮湿处孵化成蝌蚪,随后钻进一直守在乱堆边的雌蛙的育儿袋里,就像上面那样。蝌蚪有伞一样的鳃,用来从育儿袋内部皮肤上的毛细血管网吸收氧气,然后平安地长成小蛙,几星期以后,已经长成的蝌蚪就从育儿袋里钻了出来

在阿根廷一个泻湖(海沙淤积等原因在海边形成的湖)的沙滩上,海浪冲上来许多半透明的胶囊,比鸡蛋略大,软的,里面充满了液体,似乎还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活动——宛如外星人的逃生舱。 这其实是一属大型海螺Adelomelon下的蛋。这些蛋里的液体富含蛋白质和糖类,足以供里面的小海螺长到足以自立,卵壳还可以抗拒一般的敌害。在下面的图里,你可以看到小海螺徜徉其中,犹如胎儿泡在子宫里。这种海螺的成体其貌不扬很没看头,灰了吧唧的,连个刺儿都不长。

几种角蝉——我就不分别标出学名了,有兴趣的同学一定能想出办法的。左上第一个:四瘤角蝉(Bocydium globulare)

热带的角蝉总是给人很多困惑。比如这个四瘤角蝉Bocydium globulare,上面是放大的模型,下面是实拍照片。 人们还在研究这个结构有什么用,性选择,刺伤天敌,或者是感受器官——这些瘤是中空的。

角蝉Umbelligerus peruviensis,背上的刺或许可以刺伤喜欢吞食的捕食者,让它们吃一堑长一智。

这也是角蝉,Cladonota benitezi,这些大瘤子或许能让天敌想不到它是可以吃的。

还是角蝉,南美的Enchophyllum cruentatum,大概是想拟态植物的刺吧。

最奇怪的角蝉之一,Sphongophorus (Cladonota) ballista,前后两个角,都是胸部的延伸,头和腹蜷缩在胸下——来自中美巴拿马。

记得那个红唇蝙蝠鱼吗?很多底栖鱼都喜欢走来走去,比如同目的疣躄鱼Brachionichthys hirsutus,就是这样的。它们的鳍延长了,很有力气,可以支持他们在海底像兔子一样蹦来蹦去——看下一张图。

两条肺鱼,上面是美洲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下面是一条白化的澳洲肺鱼Neoceratodus forsteri,它们的鳔充满小结构,可以当作肺使用,度过无水的旱季。 中学生物里把所有的鱼分作一纲,但是现在考虑到演化关系会分作几个纲。其中硬骨鱼包括辐鳍鱼纲和肉鳍鱼纲,前者几乎包括你知道所有鱼,它们的鳍是鲤鱼那样的薄膜;后者比如是图上这几位,它们的鳍中间贯穿着肉质的柄——其中一些的鳍进化成了四肢,成为了陆地动物。二者都由软骨鱼进化来,谁也不是谁的祖先。

一只刺蛾的毛虫,趴在树叶上会和叶脉融为一体,是拟态的经典款式。

珊瑚上一筐蛇尾Astrocladus euryale,分叉的腕收回来抱在身上。白天,它们收缩成一团,晚上就会输展开,分叉的腕撒下了天罗地网,可以捕获经过的小虾。下一张他们舒展的样子。

海底的框蛇尾Gorgonocephalus arcticus。可以认为是一种海星,不同的是腕分了很多叉。后面有它的同类。

一对交配中的燕尾蜗牛Chelidonura amoena,分不出谁是谁了

一对交配中的海蛞蝓Siphopteron quadrispinosum,它们是雌雄同体的生物,h是其中一只的头部。p是**,插入了对方的生殖孔,s是**刺,直接刺破了对方的软组织——是的,这是一种每次**都会伤到对方的生物。

吻鲉属Rhinopias的某生物,拟态珊瑚或海藻。它们是很稀罕的鱼,但是有时候会被抓去水族箱,卖得很贵。

日本发现野生的“波妞”——紫色海鞘,尾索动物,尚未命名。尾索动物与人类同门,蝌蚪状的幼体在尾部有一条脊索,但是在变态发育中退化了,它们最后像蚌类一样靠过滤海水为生。那个大嘴是入水口,两个“眼睛”之间的洞是出水口——相当于**。

……抱歉没有更清楚的图了。这是深海蝰鱼Chauliodus sloani的幼体,注意那两个伸出来的“眼睛”——那真的是它的眼睛。 下一张是它爹

大家都听说过飞蜥Draco volans,这个就是——几根肋骨特别延长,可以通过肋间肌的运动展开,撑起皮肤,变成翅膀。鲜红的颜色还可以吸引异性。 事实上,有可能这个结构本来就是为了吸引异性进化出来的,后来才有了滑行的功能。同样,鸟类在刚刚进化出翅膀时也可能只是恐龙为了吸引异性,后来这个结构越来越夸张,有了扑翼的功能,才开始成为飞行工具。它们产于东南亚,是鬣蜥科的成员。

野生吸尘器,Melibe viridis,和一般的吃缓慢动物的海蛞蝓不一样,它们的大嘴可以伸出去,所以能够捕捉行动快捷甲壳类。下半张图是它的嘴的特写。

长了怪鼻子的琴头蜥,Lyriocephalus scutatu三,是鬣蜥科的一种蜥蜴,是琴头蜥属下唯一物种。它们分布在斯里兰卡。图上是鲜艳的雄性,注意它们鲜黄的喉部皮肤,是可以撑开的。

别吓我,你敢吓我我就吓死你!——大耳沙蜥,Phrynocephalus mystaceus,为鬣蜥科沙蜥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从东欧到我国新疆的荒漠中。它们平时看上去呆呆的,但是一旦受到威胁,就会像某些生化恐怖电影一样,把嘴角折叠的皮肤展开,露出鲜红的内部,边缘还生有尖利的刺。

白眶绒鸭,Somateria fischeri ……看上去就像戴了绿豆蛙的面具……这种鸭子分布于北极圈附近,为了适应严寒,身体几乎长成一个圆球,羽毛非常温暖。图上是公鸭子,他长成这样是因为母鸭子觉得这样帅——所谓性选择进化,鸟类进化的主要线索。

我总觉得这个帖子可以结束了,但总是能找到新的值得一提的怪异生物,而且我强迫症似的总喜欢把持续更新的相册的图片数凑成4的倍数——蛱蝶科Mechanitis polymnia的中文直译是圣歌女神裙绡蝶,它们以金灿灿犹如金属铠甲的蛹著称,这种蛹或许可以反射周围环境里的图案,从而模糊轮廓,达到视觉隐形的效果。这种蝴蝶产于墨西哥直到南美的地区。

如果只看上面那个图(来自国家地理),你一定以为这是水母,但这是一种海蛞蝓的嘴——冠海蛞蝓,Melibe leonina,长10厘米左右,它们嘴周围的组织异常宽大,边缘生有感觉触须——你从下面那张图里可以看的更明白一些。这个巨大的嘴既可以像水母一样扑打游泳,也可以一举包住猎物,这又有点儿像章鱼。它背上还有很多裸鳃——没错,这又是一个裸鳃亚目的小精灵

这三个恶魔,是深海热液喷泉附近的多毛刚环节动物的嘴。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是深海的大洋中脊,冰岛是它北方的主峰,由此一路南下贯通大西洋经印度洋绕到太平洋东岸,长达80000公里,远超赤道,这就是大洋板块诞生的地方。 大洋中脊附近有很多热液喷泉,温度超过沸点却因高压不能沸腾的水夹杂着硫化物从地壳深处涌出。这些多毛纲的环节动物就生活在那里,它们供养一群嗜热硫细菌之类的微生物,完全不依赖光合从用,仅从化能合成得到这个高温高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些尖嘴可以刮走岩壁上附着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同样是多毛纲的环节动物,浅海的斯氏缨鳃虫,Sabella spallanzanii,日子就好过多了。它们的附肢像扇子一样螺旋展开用来过滤海水中的有机颗粒,俯视下去犹如万花筒。上面满是纤毛,会把拦住的东西送到中心的口里。

海羊齿的栉状触须,它们是一群保留了较多祖先性状的棘皮动物,类似海百合,却可以在海中游走。

这条鲱鱼的眼睛寄生了一对挠足动物,叫做Lernaeenicus sprattae 。挠足类是一群甲壳亚门动物,它们种类丰富,有不少都是寄生种类,但也有剑水蚤这样重要的浮游生物。

球马陆,《狄仁杰通天帝国》里的炽焰金龟的原型,下一张是它舒展开的样子

这是展开的球马陆,倍足纲蟠形总目球马陆科,Glomeridae,一种千足虫,广泛分布于欧洲,注意和下一张的球鼠妇相区别。

这是球鼠妇,Armadillidium vulgare,或者叫球潮虫,在中国很常见,就是俗称的西瓜虫,软甲纲等足目潮虫亚目是软甲纲唯一的陆生类群,其它的软甲纲动物包括各色虾蟹——注意和上一张区分。

缓步动物熊虫,他非常小,肉眼几乎不可见,活在水滴中,是已知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抗真空抗低温抗宇宙射线,丢在外层空间都不一定死——它有八条腿,还有利爪哦! 这只熊虫发现于苔藓上的水滴中,电子显微镜拍摄。

再补一张水熊虫Paramacrobiotus craterlaki,。它们是缓步动物门的生物,目前有三个纲750多种,都是微小的动物,最大也不过1.4毫米。上面那个是水熊虫幸福地徜徉在苔藓上的水滴里,它们用小嘴吸走水里的植物碎屑——下面那个是它遇到了干燥的环境脱水缩成一团。不过不用担心,有了水它们立刻满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以度过漫长严苛的环境,比如真空、宇宙辐射、绝对零度附近的超低温。缓步动物门在进化上接近节肢动物,与节肢动物、有爪动物合称为泛节肢动物。

果冻毛虫——昆虫的造化有惊人的美感,鳞翅目的小科亮蛾科Dalceridae 的毛虫体现得很充分。它们产于南美,成体绒毛浓密,幼体是彩色果冻,有很强的警戒效果。 之前还有一款:可惜都没查到学名。

欧氏尖吻鲛M. owstoni 欧氏尖吻鲛(学名:Mitsukurinidae owstoni)的标本,是一种深海鲨鱼。欧氏尖吻鲛的特征是它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鲨鱼的更为长,以此感觉猎物,两颌前移形成鸟喙状,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猎物。它的另一个特征是半透明的皮肤,以显露出血液使身体呈粉红色。欧氏尖吻鲛出没于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于200米水深处。

这个是一只蜗牛,Gongylostoma ellioti,产于古巴。我搞不清楚它的分类地位,有五六个未分级类别派在前面。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这个纲的分类目前极其混乱,因为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类群——在纲这个级别上,整个生物界第一名是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80多万种,单是其中一个鞘翅目就超过了其它所有动物物,达37万,而植物界总计才35万个物种左右——第二名就是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纲了,约60多万种。

这个是鲎Limulus polyphemus刚孵化出来的一对幼虫,还没有长出剑一样的“尾巴”,非常类似史前的三叶虫。注意它们的绿色,动物的血液并不都是红色的,脊椎动物用血红蛋白携带氧,铁卟啉显出鲜红的颜色,多数节肢动物用血蓝蛋白携带氧,被氧化的二价铜显出蓝色和绿色,还有很多动物的血液没有颜色。其中,血红蛋白是携氧效率最高的。关于这种动物更多介绍看下一张。

鲎的三视图。 鲎(hòu),Limulidae,仅存4种。俗称马蹄蟹但与蜘蛛同属螯肢亚门的节肢动物,与昆虫的六足亚门、蜈蚣的单肢亚门、虾蟹的甲壳亚门,还有三叶虫亚门并列。鲎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是最古老的现存动物之一。最著名的是它们的蓝色铜血液,它们的血液遇到细菌立刻变色,是极佳的细菌指示剂,于是人们从它们的心包里抽血。原则上抽少许就要放生。但听说中国人不太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抽多少抽多少。

鳃足纲与虾蟹所在的软甲纲并列是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下的纲,鳃足纲背甲目的鲎虫长的很像鲎,在夏天的水洼里很多见。它们可以长得非常大,但是水洼很快就干,只能靠顽强的卵度过严酷的时期。它们滤食水中藻类,同时也食肉,甚至吃同类,喜欢仰泳。

这个看上去很难下口的蜘蛛,实际上很软弱。那个肚脐似的突起才是它的**

这是拟态高手剃刀鱼,Solenostomus paradoxus,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剃刀鱼科剃刀鱼属的鱼类。剃刀鱼也有把卵带在身上孵化的习惯,雌鱼的臀鳍会变成一个育儿袋。像不像海马?其实它们就是海马的亲戚。棘背鱼目有两个亚目,海龙亚目和棘背鱼亚目,海马在前一个亚目,它在后一个亚目。

看不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你脸上的蠕形螨挤在毛囊里的样子,那个大柱子是你的毛——眉毛、睫毛、汗毛之类的——围在柱子下面,把毛囊开口撑得很大的,就是正在大啖你的皮脂的蠕形螨的屁股……它们和蜘蛛有关系,是蛛形纲的成员——如果你想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看下一张。

深海的竖琴海绵,hondrocladia lyra,生活于加利福尼亚海岸深海3300米至3500米以下的食肉性海绵。这种海绵的叶片可达到6个,从身体中心辐射状伸展。 这种海绵枝状分肢覆盖着倒钩刺,能够诱捕小型甲壳类动物,之后用纤薄的体膜将猎物包裹起来,缓慢地将猎物消化。通常情况下,海绵过滤水中有机物质为食,竖琴海绵是一种独特的生物,为了适应条件恶劣的深海环境,它进化形成了食肉性的。

的额头——鲈形目科Echeneidae的印鱼很著名,但是见过的人不多。它们的第一背鳍特化成了一个吸盘,可以吸附在大鱼、海龟甚至船底上,自己也不用游泳了还能白捡大鱼吃省下的。有些渔民在它们尾巴上系绳子抓大鱼。不要以为这是下巴。

深海鱼角高体金眼鲷,Anoplogaster cornuta,为辐鳍鱼纲金眼鲷目燧鲷亚目狼牙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热带至温带海域,属深海鱼类,栖息深度可达4992米,体长可达18公分,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属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田鳖是负子蝽的俗称,是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的一些动物,是凶猛的食肉昆虫,有着螳螂一样的镰刀状前腿。生活在池塘、河渠和水田等环境里。负子蝽科某些属的雌虫临产卵时,会爬上雄虫体背,用前足紧抱雄虫的胸板,用后足蹬在雄虫腹部的翅上,支撑起身体产下卵。还会分泌出大量的粘液把卵粘附在背上。负子蝽雄虫今后一段时期内就将驮着卵在水中生活,等待卵的孵化。图上是Abedus indentatus的雄性。

并非所有青蛙都有蝌蚪——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姬蛙科完全没有蝌蚪时期而直接从卵中孵化出青蛙。树栖的品种因此可以在树上产卵,无须冒险下到地上。比如图中树叶上,一只姬蛙科Oreophryne属的雄蛙紧紧拥抱着一窝卵——也许是为了保持卵块湿润,或者避免卵被昆虫吃掉——看,已经有两个孵化出来了。

多漂亮的蝴蝶!这只非常罕见的不对称蝴蝶是一只雌雄嵌体的美凤蝶,Papilio memnon,左边是雌性,右边是雄性。 在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动物中,如果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发生了一些异常,有可能导致一侧的细胞缺乏一个性染色体,比如一侧变成X,一侧变成XYY,就会发育成了两侧不同的性别。 注意左后翅有很多缺口,那是鸟啄的,蝴蝶后翅破损对飞行的影响不严重,所以后翅往往有眼斑模拟头部,吸引鸟去捉。

啊,这个漂亮的虎纹凤蝶和上一张一样,也是罕见的雌雄嵌体,男左女右。特别是右边的雌性部分,还是一个dark morph的变种,通常的雌性虎纹凤蝶是黄色有条纹的。 虎纹凤蝶属分布在美国,包括几个不同的种。

这个竹节虫Heteropteryx dilatat也是雌雄嵌体的,和上一张一样。雌雄嵌体证明了性别形状不仅仅是有激素决定的,细胞本身就具有性别。另外,哺乳动物的激素功能特别强劲,足以盖过细胞自身的影响,所以嵌体很罕见。

愤怒的小鸟也有雌雄嵌体!这个北美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左边是颜色灰白的雌性,右边是鲜红的雄性。

一只盲蛛Metagyndes innata,是蛛形纲里的另一个目,与蜘蛛不同,它们虽然有八条腿,但身体是一个囫囵个的整体

这个是我极喜欢的一个物种,大灰蝶Liphyra的幼虫。大灰蝶是灰蝶科里最大的,包括三种蝴蝶,分布于东南亚直到澳大利亚。它们的幼虫有一个极其坚韧的革质外皮,状如气垫船。在当地丛林里,许多种类的蚂蚁在树上建巢,留有很大的缝隙。大灰蝶的幼虫就钻进去,大嚼蚂蚁富含营养的幼虫和蛹,蚂蚁也拿它没办法。它们羽化的时候也不会把这皮衣脱掉,直接在里面变蛹。

数数有几个毛毛虫?——其实这是一条毛毛虫。Phobetron是刺蛾科的一个属,这个属的毛虫都有特别多的分支形状。 它这是拟态成了一群有毒毛毛虫,吓退捕食者。

这个玻璃工艺品是玻璃丝毛毛虫(Spun Glass Slug Moth),Isochaetes beutenmuelleri,也是一种刺蛾,它们的刺很易断,让受害者很不舒服。

这个成了精的羚羊角,是生活在白垩纪同恐龙一起灭绝的一种勾菊石,Helioceras heteromorph,的复原图。 菊石是一群曾经极度繁盛的头足纲动物,与恐龙一同灭绝。与外观相似的鹦鹉螺相比,它们更加接近乌贼和章鱼。不同的是它们保留了一个螺旋的贝壳,通常是卷在一个平面上的螺旋,流线型有助于快速游泳,但是各类勾菊石都是异形菊石,往往有奇怪的形状,猜测它们是浮游的或者底栖的。与海螺不同,菊石的后半段是空腔,用来改变浮力,功能相当于鱼鳔。下一张是另一种勾菊石。

这个不知道什么宝贝,是紫外线照射下的箭石Belemnoidea化石。它们也是一群和恐龙一起灭绝的头足纲动物,分做箭石亚纲或者和乌贼章鱼一起分进蛸亚纲。它们和鱿鱼长得非常像,不同的是它们的内骨骼非常大,所以看上去特别长而已,另外,十条触手都一样长,没有分化。

成年的雄性婆罗洲猩猩脸盘周围有个巨大的肉轮——要分清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人科猩猩亚科,红毛,分布于东南亚,独居;黑猩猩和大猩猩人科人亚科,黑毛,分布于非洲,群居,后者身材巨大,头顶是尖的。在环境的变迁中,大多数人科动物都无法与人竞争,常常沦为人的食物。猩猩亚科原本有许多属,现在只剩一属,苏门答腊猩猩和婆罗洲猩猩是亚洲仅存的类人猿。由于早期人类的捕杀,婆罗洲猩猩再也不敢群居生活,变成了灵长目里罕见的独居动物。而狩猎、栖息地破坏、宠物贸易更令他们的境遇雪上加霜。

宠物犬吗?——不,这是一只毛毛虫,乳草灯蛾Euchaetes egle的幼虫。它们吃有毒的叶子,在体内积累毒素,这一招有效地防护了鸟类的攻击,警戒色也在暗示它的毒性,但是这远远不够,毛虫的大天敌还有可怕的寄生蜂,它们可不怕毒,一针下去把卵产进毛虫体内,毛虫很快就会被吃空,于是,在寄生蜂活动多的地方,毛虫的毛就会特别浓密,以至于寄生蜂的针扎不进去,下一张也是一个道理。

这盘子内脏,是多毛纲毛翼虫科的毛翼虫,Chaetopterus variopedatus,他们的附肢很特化,用来过滤海水取得食物。毛翼虫是隐居的动物,钻在泥里不出来的。

这个,是花水母Tubularia indivisa的触手冠,在中央,有一只裸鳃类的海蛞蝓Coryphella polaris正在产卵。 腔肠动物的繁殖和我们的观念不大一样,它们有两个世代:在水螅世代,腔肠动物固定在水底,靠触手捕捉细小猎物,这个世代它们进行无性繁殖;水螅世代结束时,水螅体断成几节,每一节都变成一个水母,进入水母世代,进行有性繁殖——像下一张图那样。

鲉形目家多出怪物——长棘锯鲂鮄,Prionotus longispinosus,是辐鳍鱼纲鲉形目牛尾鱼亚目角鱼科(即鲂鮄科)Triglidae的鱼类,本科鱼类在水中游动时,它们的胸鳍一开一合就像鸟的翅膀在飞行一样。 它们是底栖鱼类,最深可生活在水下200米左右,有击鼓肌肉(drumming muscle),可以打击鱼鳔发出声音。不过最有趣的部分在下一张动态图片上

头楯目,Cephalaspidea,腹翼科的Gastropteron rubrum在海里畅游的情景。它们是一种螺,只是外套膜特别发达,成为两叶,包住了螺壳并且可以在海里游动。

头楯目,Cephalaspidea,腹翼科的Gastropteron rubrum在海里畅游的情景。它们是一种螺,只是外套膜特别发达,成为两叶,包住了螺壳并且可以在海里游动。

凤冠火背鹇,Lophura ignita,是一种中等身形,长70cm厘米的雉。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汶莱及苏门答腊。其下有几个亚种 凤冠火背鹇主要吃植物、果实及细小的动物。雌鸟每次会生4-8只奶白色的蛋。 由于持续失去栖息地及过份捕猎,凤冠火背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三的保护。

犀鸟科的鸟类还是很夸张的,今天发几张——棕犀鸟,Buceros hydrocorax,生活在菲律宾,图上是雌性,雄性的头饰是鲜红色的,犹如贝雷帽——注意不要和南美的巨嘴鸟混为一谈,巨嘴鸟接近啄木鸟,而犀鸟接近翠鸟,它们的相似是一种趋同演化。

苏拉皱盔犀鸟,Aceros cassidix——我觉得有了照片再说出名字基本上就解决很多问题了。你是不是担心这类鸟的嘴会不会太沉?不用担心,他们的嘴是空心的孔状结构,非常轻,如果鸟大,这样的结构非常有利摘取雨林里的果子,伸进茂密的枝叶里犹如一双筷子。

一只苔藓虫某发育阶段的放大,苔藓虫过去和内肛动物一起合成苔藓动物门,但是后来发现这两个极端相似的生物类群并不是一家,现在苔藓动物专指外肛动物——内肛动物和外肛动物,指的是他们的**在“嘴”里,还是“嘴”外面——有兴趣自己查一下好了,说不大清楚。

这次发三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图上的是一种海蛞蝓Elysia chlorotica,绿叶海蛞蝓,(但不是裸鳃亚目)它不但像绿叶,而且就是绿叶。它们一旦发育到能吃东西的程度,就开始吃各色海藻,但是并不消化海藻里的叶绿体,而通过发达的消化系统分支将叶绿体送到全身。这些叶绿体在绿叶海蛞蝓的体内正常生存,(叶绿体具有一定独自生存的能力)使得绿叶海蛞蝓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活几个月。

海蛞蝓Elysia viridis,与上一种同属,也进行同样的光合作用。实际上,这种共生的光合作用非常多见,比如几乎所有的珊瑚都靠体内共生的虫黄藻生存,砗磲也是,不过这些海蛞蝓不同的是,它们体内共生的不是活的藻类,而只是消化中保留下来的藻类叶绿体。

哇,原来是蛇鳗! 传说中印度洋海底有种大蛇一样的海怪,这就是蛇鳗Ophichthus melanochir,它整天埋在海底,只露出脑袋准备突袭,滨虾就坐在上面给它清洁皮肤。

这个……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是碎石海胆,Colobocentrotus atratus,它的刺特化得像鳞片一样,这样的结构很难被翻过来,有效地保护了柔嫩的底部——下一张是它柔嫩的底部。

接上一张,碎石海胆柔嫩的底部。海胆是棘皮动物,想象一个海星的五条腕向上卷起愈合,就是海胆了。棘皮动物门是后口动物为数不多的几个类群之一,另一个主要的类群是脊索动物。它们的口来自胚胎发育时另外开的洞,人类也是这样,但是其它90%多的动物都用这个洞当**——不过海胆的**退化掉了,它们消化完了直接再呕出来。 著名的美食“海胆籽”是海胆的性腺,寿司里叫做“ウニ”

我以前发过裸海蝶,Clione limacina,是一种生活在北冰洋及南冰洋水深达350米的海天使。它们最初被描述为裸壳翼足目。它们属于腹足纲,同纲的有各色蜗牛海螺蛞蝓海兔。关键在于这只是它的平常形态,下一张看它的攻击形态。

这是十字水母纲的Lucernaria quadricornis,生活在北极的海域中,和一般的水母不同,它们永远不会结束水螅体成为浮游生物,而终生固定在海岸线附近的海底,相比其它水母上下颠倒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这种大型淡水鱼可以长到220厘米,重达100公斤。匙吻鲟的名字和学名来自其独特的吻部,呈扁平桨状,特别长。匙吻鲟使用桨型吻里的感应器检测猎物,以及在迁徙到产卵地时用以导航。匙吻鲟主要以浮游动物,也以甲壳类和双壳类生物为食。匙吻鲟是目前世界上匙吻鲟科仅存的两属两种之一,已经从伊利湖及其支流灭绝,但是有的大量渔业养殖;另一种为生活在中国长江的白鲟,已经彻底灭绝,已知的最后一条于2007年被非法捕捞致死。

古毒蛾的幼虫,Orgyia antiqua,分布于整个华北和西北。体长33-40毫米,头部灰色到黑色,有细毛。体黑灰色,有黄色和黑色毛,前胸两侧各有1束黑色羽状长毛;腹部背面中央有黄灰到深褐色刷状短毛——这一切都不重要,它远没有它妈奇怪,移步下一张。

作茧自缚”都听过,如果茧是这样的呢?Urodidae科(长腹蛾?)Urodus属的一种蛾子织出的茧像一个金丝笼子。下面还有一个出口。

一条叶海龙,Phycodurus eques,的带卵雄性。叶海龙想必大家已经见过并不新奇,但是你见过它的繁殖吗?雌性把卵产在雄性尾巴上,雄性保护它们直到孵化。——这种海马的近亲有半米长,非常漂亮,长得像叶子的凸形物体覆盖着它们的全身。这些凸起物并不带来使他们前进的推进力,而仅仅只是为了伪装。叶形海龙会从覆盖在脖子四周的胸鳍和尾部末端背后的背鳍获得行动的推进力。这些细小的鳍几乎完全透明并且很难看得清楚,因为它们每分钟来回荡动使海龙得以前进且使海龙看起来不过是飘动的海藻一样。

另一只深海端足类,有点儿潮虫的意思。它们想象里的甲壳动物不一样,它们没有甲壳。

外星人开飞船?——还是深海端足类,它们名字的意思是有不同的足。外面的透明舱体是樽海鞘的尸体,端足类在其中摆动尾部就可以推动前进,要转向就快速掉头。

无鳞砗磲,Tridacna derasa,现在你可以看到,两块贝壳被巨大的外套膜连在一起,不留缝隙,只有一个突起的喷水孔。中国大陆称作无鳞砗磲,台湾称作扇砗磲蛤,是帘蛤目砗磲蛤科砗磲蛤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常生活在环礁舄湖中。

珊瑚不但像植物,有的时候行为也像植物。比如这个,珊瑚纲海葵目的捕蝇草海葵,Actinoscyphia aurelia,生活在墨西哥湾,它们的就像捕蝇草一样,会突然合住触手,用来捕猎和自卫。

一只涡虫Prostheceraeus vittatus趴在丛生的海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