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祝贺!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在2013年1月1日晚18:00整正式转播,从下午16点开始将进行历届的回顾等专题报道,喜欢音乐的朋友切勿错过,此次是中央电视台第26次实况转播,指挥是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发布会:
直播地址:点击观看
“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由奥地利本土指挥家莫斯特执棒。这将是莫斯特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亮相维也纳音乐会指挥台。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
2012年音乐会回顾:
在此游民星空全体工作人员祝广大玩家、业界、媒体同行、2013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 上半场 -
01、Joseph Strauss: “Die Soubrette”,Polka schnell;Op、 109
约瑟夫·施特劳斯 《女高音歌手》快速波尔卡,作品109号
02、Johann Strauss II: “Kuss”,Walzer;Op、 400
约翰·施特劳斯 《亲吻》圆舞曲,作品400号
03、Joseph Strauss: “Theater”,Quadrille;Op、 213
约瑟夫·施特劳斯 《剧院》四对舞,作品213号
04、Johann Strauss II: “Aus den Bergen”,Walzer;Op、 292
约翰·施特劳斯 《来自山中》圆舞曲,作品292号
★ 下半场 -
05、Franz von Suppé: “Leichte Cavallerie”,Ouvertüre
弗兰茨·冯·苏佩 轻歌剧《轻骑兵》序曲
06、Joseph Strauss: “Spahrenklange”,Walzer;Op、 235
约瑟夫·施特劳斯 《天体乐声》圆舞曲,作品235号
07、Joseph Strauß: “Die Spinnerin”,Polka francaise;Op、 192
约瑟夫·施特劳斯 《纺织女工》法兰西波尔卡,作品192号
08、Richard Wagner: “Lohengrin”,Prelude (3、 Akt)
理查德·瓦格纳 《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
09、Joseph Hellmesberger jun、: “Unter vier Augen”,Polka - mazurka;Op、 N/A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 《私下》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编号不详
10、Joseph Strauss: “Hesperusbahnen”,Walzer;Op、 279
约瑟夫·施特劳斯 《金星的轨迹》圆舞曲,作品279号
11、Joseph Strauss: “Galoppin”,Polka schnell;Op、 237
约瑟夫·施特劳斯 《卡洛宾》快速波尔卡,作品237号
12、Joseph Lanner: “Steyrische Tanze";Op、 165
约瑟夫·兰纳 《施蒂娅德的舞蹈》连德勒舞曲,作品165号
13、Johann Strauss II: “Melodien”,Quadrille;Op、 112
约翰·施特劳斯 《旋律》四对舞,作品112号
14、Giuseppe Verdi: “Don Carlos”,Ballettmusik (3、 Akt)
朱塞佩·威尔第 《唐·卡洛斯》第三幕芭蕾音乐
15、Johann Strauss II: “Wo die Zitronen blühn”,Walzer;Op、 364
约翰·施特劳斯 《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作品364号
16、Johann Strauss I: “Der Karneval in Venedig”,Fantasie;Op、 126
老约翰·施特劳斯 《威尼斯狂欢节的梦幻回忆》,作品126号
★ 加演曲 -
17、Joseph Strauss: “Plappermaulchen”,Polka schnell;Op、 245
约瑟夫·施特劳斯 《小嘴不停》快速波尔卡,作品245号
新年致辞:这次的观众可别再睡着了 让指挥提醒才记得鼓掌了啊。
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n Und Ich Wünsche Ihnen: Prosit Neujahr!
18、Johann Strauss II: “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Walzer;Op、 314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314号
19、Johann Strauss I: “Radetzky”,March;Op、 228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品228号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维也纳爱乐乐团(德文: Wiener Philharmoniker 英文: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一般简称为 VPO),是当今全球最著名的顶尖乐团之一,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乐团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也纳音色”使全世界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迷恋其中,犹如进入了一个仙境。乐团高贵的艺术气质和自主管理经营的体制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乐团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与之共创辉煌。他们与维也纳这座城市一样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
祖宾·梅塔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指挥大师:乔治•普莱特
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
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
指挥大师:马里斯•杨松斯
指挥大师:尼可劳斯•哈农库特
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
指挥大师:小泽征尔
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
指挥大师:威利•波斯考夫斯基
指挥大师:约瑟夫•克雷普斯
指挥大师:克劳斯•克莱门斯
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奥地利位于欧洲的中部,北靠德国、捷克,东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邻,南部与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接壤,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是中欧大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交通枢纽。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维也纳。奥地利的市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同时奥地利的工农业都比较发达。工业主要有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器、水力发电等;畜牧业以养牛、猪为主。农作物有马铃薯、甜菜、小麦、玉米等。加入欧盟使奥地利直接进入统一的欧盟市场,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外资,而德国是与奥国在此组织中关系最亲密的国家。该国还产生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作曲家。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奥地利不仅音乐美,建筑风格也是令人难忘!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德语: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该协会大楼由Th·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
起重机在为音乐厅制造“阳光”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芭蕾,欧洲古典舞蹈,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
芭蕾舞演员在进行练习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难忘的1939年:
1938年春,纳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打破了这里和平的一切,后来在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而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变化在爱乐乐团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各持自己的主张的派别。
在1939年12月31日,由克莱门斯·克劳斯执棒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上第一次专场演奏了施氏家族的音乐作品。音乐会实际上是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表明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从1941年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圆舞曲音乐会改在元旦上午举行。到1946年(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
第一任指挥克莱门斯·克劳斯一生指挥了13次新年音乐会。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新年期间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
威利·波斯罗夫斯基担任指挥的25年间:
克劳斯在1952年。从1955年开始,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979年。在这25年间,威利·波斯科夫斯基率领乐团努力进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泽尔担任常任指挥的六年:
1980年至1986年,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风格变化从1987年开始:
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出现了年度指挥家。1987年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指挥该音乐会。从此以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不再固定,著名指挥家阿巴多、穆蒂、祖宾·梅塔、小泽征尔以及奥地利指挥大师克莱伯和哈农库特等先后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指挥。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将由拉脱维亚的指挥大师杨松斯担任。
两个历史性的设计:
1987年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引进音乐会的录像实况。该音乐会的节目经过编辑,在当年春天播出,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在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指挥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这首乐曲响起时,在场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鼓掌,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艺术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成为新年音乐会的保留程序。
从198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用卫星同步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当年担任指挥的是奥地利指挥大师克莱伯先生。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悠扬地响起时,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指挥家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从此,以后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又多了一项内容,在《蓝色多瑙河》的乐曲奏响之前,指挥家都要转身向在场的听众和电视观众致辞,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音乐之都最美的殿堂: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该协会大楼由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
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 “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 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1187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这些鲜花都来自意大利的“阳光之城”圣雷莫,是意大利人民送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好的贺礼。维也纳的园艺师们,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员,都前来参加会场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题花束的品种和色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卫星电视转播时,细心的电视同行们总是询问一下花的颜色,避免在设计电视字幕时叠加上相同颜色的标题,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亿以上。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金色大厅也见证了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历程。自1998年中国民乐乐团第一次在此演出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民乐已经开始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素质和品位的表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维也纳是位于欧洲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有“音乐之都”、“联合国城”等多项美誉,同时,它数年都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中名列前茅。
由于它在音乐文化领域的魅力,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音乐才子纷纷落户于此,于是便出现了维也纳人的观点:“只要是在维也纳发展他的音乐事业并给这个城市添光增彩的,我们都认为他是维也纳人”。
维也纳的景点包含着许多人文故事,它们与建筑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音乐之都”的协奏曲。到维也纳观光,下面十个景点一定不能错过。
第一站: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厦(Musikverein)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厦于1870年建成。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出地“金色大厅”就在其中。丹麦出生的设计师特利菲尔·汉森不仅考虑到协会大厦在外观上与帝国大道上其它古典建筑风格相一致,而且在内部具体厅、室细节的处理上有意突出了美学与声学效果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在金色大厅的装璜布局上,充分体现了汉森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金色大厅的对面是勃拉姆斯厅,规模较小,能够容纳200人,是举办小型音乐会的地方。此外,大厦中还有存放音乐家手稿和遗物的档案馆。

在2006年,金色大厅将上演一系列有关莫扎特作品的音乐会。
第二站:维也纳国立歌剧院(Staatsoper)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是世界上三大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是维也纳环城大道上最早的建筑,落成于1869年,充满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剧院外观方正,饰有许多骏马雕塑。在当年的5月25日,歌剧院首场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从此揭开了这里辉煌的序幕。歌剧院外观的各种装饰给人以美感,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思想。1945年歌剧院遭到轰炸,整个重建工作持续了十年的时间。如今,这里一年大约有300多场演出,歌剧院无论是从音响质量还是在演出阵容上都是世界上一流的。它是维也纳人心目中的音乐圣殿。

2006年1月10日、12日、14日和16日,将上演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
1月18日、20日和22日以及3月25日、28日和31日将上演莫扎特的歌剧《唐璜》;1月21日、24日、27日和30日、6月12日、16日以及10月1日、5日、8日和12日、11月24日和27日将上演莫扎特的歌剧《魔笛》;
1月23日、26日和28日以及4月20日、23日和26日,将上演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在莫扎特去世的12月5日(1791年),维也纳歌剧院将上演莫扎特著名的音乐作品《安魂曲》。
第三站:美泉宫(Schonbrunn)
美泉宫和美泉宫花园是欧洲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结晶,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城的西北部。据史书记载,最初,由于当时皇帝有限的财力,建筑师好大喜功的计划并未能如愿以偿。1730年,美泉宫落成时,宫殿内拥有的一千四百四十一间房间和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园林,足以显示出哈布斯堡家族的气派。一七四四年,这所游乐宫最终被改建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从此,美泉宫成了哈布斯堡荣辱史的见证人。 如今奥地利政府还在这里来举办盛会和接见国家级领导人。美泉宫是全世界各地游客乐于参观的地方。游客们可以参观的有二层楼的三十九间房间。通过解说器,你可以详细了解到往日的历史,当然,这里的几十名专业导游还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美丽泉是宫殿因此得名的泉眼,它被茂密的树林掩映着。相传,在1617年,这里曾经发现了一座泉眼。人们都说常喝这里的泉水,人会长得漂亮。以后,这座宫殿因此而得名。美泉宫还原占地2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园林艺术的典范,园内伫立着44尊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塑。海神喷泉的西侧是美泉宫附设动物园,它建造于1757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动物园,目前在这里有大约900只珍奇动物。建造于1883年的热带植物温室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温室。

如今,美泉宫和美泉宫花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站:维也纳森林(Vienna woods)
在19世纪,奥地利的皇帝定维也纳周边的森林为新鲜空气的贮存地,规定这里很多地方不准建造商业性或住宅建筑。维也纳森林一直伸展到离市区25至40公里的远方,那长达数公里的无人居住的谷地和山脉,是夏天步行和冬天滑雪旅游的最好去处。森林地带设有为步行者和爬山者服务的小客栈、小棚屋,村子里有简朴而舒适的农家施舍,林间有许多保养得很好的小路,纵横交叉,形成网络。树上有彩色的标记,有时还有路标指示方向。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回味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旋律,而且还可以登上卡伦堡山,远眺维也纳城和多瑙河的壮观景色。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第五站:音乐家之屋(Haus de Musik)
“音乐家之屋”位于维也纳的市中心,里面有奥地利最著名音乐家的资料介绍,此外,还有很多高科技的音响设备,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音乐,通过各种先进的设备感受音乐的神奇之处,同时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平台指挥大名鼎鼎维也纳爱乐乐团,用别致的调音装置过一把自己创作音乐的隐。2006年这里将有很多配合莫扎特诞生250周年的主题活动,包括提供发现莫扎特世界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作品的讲座,学习谱曲并按照莫扎特的《魔笛》制作自己创作的CD等。

第六站:中央陵园(Zentralfriedhof)的艺术家墓园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创建于19世纪末,当时的会员自发地做了一件延续奥地利音乐传统的大事,就是在维也纳郊外的中央公墓建立艺术家墓园,将很多音乐家的墓迁葬于此,以便人们可以集中拜谒这些对奥地利的文化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大师。在这里,舒伯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施特劳斯家族等音乐大师的墓碑相伴为邻。莫扎特的墓虽然在维也纳的圣马克公墓,但是在这里也有一个莫扎特的纪念碑。这块普通的墓园已成为奥地利文化伟人身后的集合地,安葬着著名的音乐家、乐团指挥、歌唱家、剧作家和艺术导演等。巨大的雕花墓碑造型各异,艺术大师们的雕像神态万端。很多伟人的墓碑傍边终年都是鲜花相伴,每逢节目,墓地四周烛光点点,聚集着很多拜谒的人们。这里好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主题公园。

第七站:音乐家的故居
莫扎特的“费加罗之家”(Figaro Haus):莫扎特在维也纳有很多住所,但这里是莫扎特最具代表特色的故居。这是一座六层老式房屋,音乐家莫扎特和他的妻儿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一生最快乐的时光(1784-1787),曾经获得过“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也就是在这里,莫扎特创作了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还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经过精心维修,这座房屋的六层楼将在2006年全部对公众开放,届时将在这个住所内推出具有特殊意义的莫扎特生平艺术展。
舒伯特之家 (Schuberts Geburtshaus):舒伯特之家位于维也纳第九区,舒伯特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维也纳市政府特地将这里精心地保留下来,以便让更多来这里的游客了解这位音乐家一生对奥地利文化的卓越贡献。故居内有音乐家的手稿、乐谱和生前使用过的东西。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旅》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第八站:维也纳西班牙马术学校(The Spanish Riding School)
位于维也纳老皇宫后门的维也纳西班牙骑术学校创建于157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术学校。取名为“西班牙骑术学校”是因为当时有一种源于西班牙的马术比赛,这种比赛要求骑手掌握全套的古典式马术。在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指挥家卡拉扬第一次推出力皮扎马精彩的马术表演,给全世界的乐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力皮扎马刚生下来时是黑色的,在2岁至7岁期间,它们的颜色逐渐变成雪白。由于使用一种从17世纪以来一直未变的方法来训练,这种马能轻盈地走路和跳舞,其优美的姿态使很多芭蕾舞蹈家都感到羡慕不已。在西班牙马术学校里,马的绝招是能随着各种舞曲翩翩起舞。

第九站:维也纳艺术之家(Kunshaus Wien)
维也纳艺术之家位于维也纳的第三区,一层有商店和咖啡厅,二楼和三楼收集和陈列着画家百水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很多记录他创作的珍贵照片。百水先生最早在法国巴黎学画,风格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作为艺术家的百水先生也是个生态学者。在维也纳艺术之家的对面就是著名的百水楼房。看百水楼房,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各种颜色拼接在大楼的外墙面上,还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砖头、灰泥裸露本色。每个色块之间,都有不规则的线条相隔,给人以自由自在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大规模建设不得不吞噬自然原生状态的时候,百水先生在维也纳城市的中心地带设计出如此独特的生态建筑形式,其实他探求的是“回归自然”的生存理念。用他的话来说,一个人的梦,就只是个梦而已;大家都有这样的梦,梦就会是个新的现实的起始点。
第十站:维也纳郊外的格林青镇(Grinzing)
维也纳的葡萄酒甘醇爽口,白葡萄酒香,红葡萄酒甜。1784年,为了使酿酒业合法化,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特谕,确定维也纳的格林青镇(GRINZING)为新酒取样地。于是,大大小小的酒店就在这两个地方发展起来了。每年春夏,大大小小的葡萄园整齐地排列在山丘上;秋天,一筐筐葡萄展示着酒农一年劳作的结果;冬日,葡萄园沉寂下来,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这个时候是品尝新酒的最好时节。这里酒店的门面上方都精心装饰着用松枝和麦秸扎成的花环,向人们提示着:新酒可以品尝了。酒店都是当地酒农自家经营的,店内的陈设保留着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格。维也纳市政府还制定法规,让酒农限日开张,轮流营业,这样既可以保证酒质,又鼓励酒农们平等竞争,维护和发扬传统的酿酒文化。在这里就餐,农家都选择优美的舞曲作为营业时的背景音乐,偶尔还可以看到当地的艺人弹唱民歌,古旧的院落琴声悠扬,处处能听到人们的欢笑声。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骑车漫游音乐之都
古老的维也纳
维也纳紧邻多瑙河畔,周围环绕着葱郁的维也纳森林,是一座幽雅、清洁的花园城市。每年它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达三百多万人次。
维也纳市内的街道呈辐射网状。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构成了维也纳的老城。在老城漫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这里街道狭窄, 奥匈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点缀在热闹的街市中。当然,人们还可以在街道两旁的咖啡馆休息一下,感受两旁充满巴罗克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风采。
维也纳是个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历史古迹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就是在属于维也纳23个区中的第一区。维也纳的老城墙在1857年拆除,这样就使修建环城大道的计划得以实现。现在长4公里、宽57米的环城大道在1865年的时间竣工。在此后的40多年的时间了,当时的奥匈帝国的皇帝邀请欧洲的著名设计师参与环城达到两旁建筑的投标,这样就出现了一批蕴涵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群。如今,围绕内城长达4公里的内环城线,矗立着博物馆、公园和各种剧院、音乐厅等很多重要建筑。
几次来维也纳,总想把老城的风貌展现一下,但是这么多的景点,我们的节目采用何种的方式,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在得知维也纳市政府在老城推广自行车游览的出行方式之后,骑自行车逛老城的就成了我们“串联”老城的最佳方式。
出租的自行车分成蓝色和粉红色两种,不同的是自行车的车锁是一个插币孔,用一个欧元的硬币塞进去就可以推走自行车了,用完之后将自行车退还到指定的存车处,插上车链就可以取回硬币,真是方便极了。这样的存车处在整个维也纳老城有几十个。据最新消息,维也纳市政府现在更新了租借自行车的方式,就是从投币变为插卡租借。凡是想租用公共自行车的人可以凭身份证或护照到银行购买使用卡,手续费为两个欧元,但是租用的次数不限,其他都与以往的方式一样。这样实名制的管理方式可以避免自行车的丢失,让更多人能够享用它为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近些年来,维也纳市政府还在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上规划了自行车道,树立起明显的交通标志牌。骑车观光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卡尔教堂
我们的骑车旅行是从卡尔教堂开始的,周围还有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瓦格纳有轨车亭和分离派艺术馆。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把卡尔广场称作是“古典和现代和谐共存的地方。”卡尔教堂结构宏大,装饰华丽,于1737年落成,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它还融合了其他建筑风格的气质,文艺复兴式的圆顶和东方风味的塔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教堂是卡尔六世皇帝为征服鼠疫而修建的,当时很多人都为教堂的建立倾囊相助。在1713年,让维也纳一下子死去8000多人的鼠疫给这里带来了可怕的灾难,而战胜灾难变成了卡尔教堂建筑的主题,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在卡尔教堂的对面有座红色的建筑,它就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厦,于1870年建成。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举行的“金色大厅”就在其中。丹麦出生的设计师特利菲尔·汉森不仅考虑到协会大厦在外观上与帝国大道上其它古典建筑风格相一致,而且在内部具体厅、室细节的处理上有意突出了美学与声学效果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在“金色大厅”的装璜布局上,充分体现了汉森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疏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 “金色大厅”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每年元月一日,通过电视转播,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就是在这里率领维也纳的艺术家们,用欢快活泼的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展示这个“音乐之都”的魅力。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卡尔教堂修建的原因源于历史上的灾难,那么下面介绍的瓦格纳有轨车亭可出自于艺术家的灵感哦!
维也纳的建筑巨匠瓦格纳设计的这座车站,轻盈秀丽的绿色亭子被镶上了金色的向日葵和郁金香,充满着诗情画意。这种建筑的装饰风格在奥地利艺术史上被定义为青年派艺术风格。如今这座车亭已经成为城市有轨电车的展览馆了。
维也纳因为幽雅的环境而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有轨电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目前它仍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的总长居世界第三。
在19世纪末的维也纳,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兴起一场盛大的文化活动,他们与传统的造型艺术决裂,开创了青年派艺术风格的先河。在环城大道上有座白色大厦,大厦的正上方有一个镂刻着月桂树叶的金色球体,这就是分离派艺术馆,被维也纳人亲切地称为“金色的圆白菜”。它是青年派艺术风格的集合体,外墙上书写着他们的名言,“艺术应合乎时尚,艺术应获得自由”。
从分离派艺术馆往北,就来到著名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可以说,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是环城大道上最早的建筑,落成于1869年,充满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剧院外观方正,饰有许多骏马雕塑。在当年的5月25日,歌剧院首场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从此揭开了这里辉煌的序幕。歌剧院外观的各种装饰给人以美感,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思想。1945年歌剧院遭到轰炸,整个重建工作持续了十年的时间。如今,这里一年大约有300多场演出,歌剧院无论是从音响质量还是在演出阵容上都是世界上一流的。它是维也纳人心目中的音乐圣殿。
从歌剧院骑车往西北方向走,大约几分钟就来到玛利亚·特蕾西亚广场。广场两旁矗立着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它们无论从建筑风格上还是从收藏上都堪称是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馆。广场中央是建于1888年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青铜雕像。玛利亚·特蕾西亚是哈布斯堡王朝惟一的女王,在位整整40年。在雕像基座上有很多女王时期政治家和艺术家的雕像,少年莫扎特的雕像也在其中。
霍夫堡皇宫
维也纳是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市。与玛利亚·特蕾西亚广场相对的是霍夫堡皇宫城堡的大门。越过城堡大门,展现在眼前的就是素有“城中之城”的霍夫堡皇宫,它曾经是历史上两个王朝,即八奔堡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宫殿,仅哈布斯堡家族在此居住长大700年之久。经过不断改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霍夫堡宫占地24万平方米的规模。现在这里有几家博物馆,收藏着古乐器和宫廷用具等。乘马车游老皇宫可以说是非常浪漫的方式。霍夫堡宫前面的英雄广场上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广场上矗立着成功抵御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爵的雕像。在空旷的广场上似乎还可以感受君王统治时期的遗韵。
沿着环城大道继续前行,就是奥地利议会大厦的所在地,人民公园也在附近。
议会大厦是一座古希腊式的建筑,由丹麦建筑师奥费尔·冯·汉森设计,于1883年建成。大厦前面有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雕像。两旁坡道上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群像,栩栩如生。议会大厦前沿的柱子采用的是科林式的柱头,十分壮观。屋顶的三角屋檐上雕刻的是弗兰茨一世皇帝向17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
人民公园位于议会大厦的对面,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景点。过去它曾经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现在是维也纳人散步休息的场所。公园里种植着5000多株珍奇的玫瑰,春夏季节一到,这里飘逸出阵阵花香。在公园的幽林深处,矗立着奥地利人爱戴的希茜公主的坐像。
你相信吗?骑自行车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将以将维也纳老城内环路上的景点一览无余。来这里听音乐会,顺便看看附近的老建筑,这是对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城最佳的了解方式。
维也纳是圆舞曲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这里既有繁华都市景色,又有山林田园风光,骑车足可以耐心地“品尝”这里独特的城市文化。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维也纳是世界音乐活动的中心,它拥有“音乐之都”的美称。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以及斯特劳斯家族都先后在这里居住和从事音乐活动。热爱音乐,崇尚艺术是维也纳人传统的品格。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奥地利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它是维也纳的象征。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歌剧院。她从落成这一天起,就是音乐圣殿的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她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的包厢剧院。1861年,由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西克斯鲍和谬尔设计督造,然而,这并未能够目睹这一天。1868年,凡·努尔因为无法承受维也纳人对其设计的刻薄指责而饮恨自杀,另一位建筑师西卡斯堡在两个月之后竟然也中风而死。于1869年5月15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从此揭开了辉煌的序幕。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为国家歌剧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盟军对德、奥进行大规模轰炸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战后,歌剧院的重建工作历时8年,耗费1亿美元。1955年11月5日重新开幕,演出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得里奥》,以庆贺歌剧院的第二个春天。
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够为在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在每年三百场的演出中,包括了古典歌剧中的所有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歌剧院的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自从建院以来,一直聘用那些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音乐大师作为剧院经理,又以乐坛称雄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为常任歌剧乐队,并不惜重金聘请世界著名歌唱家担任歌剧主角。剧院还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黄花大闺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欣赏歌剧,是万千游客及来访使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内容。

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糜之风。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门楼内的墙壁上画的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的精彩场面。修复后的剧院设备已全部现代化,更为适应歌剧的演出。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平方米,观众席共有六层,楼上楼下共有1642个座椅,背后还有567个站位,三层还有100多个包厢。剧场正中是舞台,总面积为1508平方米,包括3部分:前台、侧台和后台。舞台总高度为53米,深度为50米。舞台能自动回旋、升降、横里开阖。乐池也很宽大,可容纳110人的乐队。歌剧院拥有2 个芭蕾舞练习厅和3 个剧团练习厅、1个364平方米的彩排舞台、10个独唱演员练习室、1个大型风琴室,还有几十个演员化妆室。歌剧院还配有一个电视电台转播室,剧场内各个位置都可收进荧光屏中。这里可以同时向50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台和9个电视台转播演出实况。
在休息大厅和走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油画,画的是最有成就的音乐家的最优秀的歌剧中的最精彩场面,有韦伯的《魔弹射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贝多芬的《费得里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等等。在每幅壁画的上端还竖立着音乐家本人的金色头像。在靠近主梯的回廊上端还有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施特劳斯父子等音乐巨匠以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历任剧院经理如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的半身塑像。

1880年至1896年之间,里希特出任音乐总监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便已跻身于世界最大歌剧院之林了。以后担任美术和音乐指导的有魏因力特纳、格里戈尔、夏尔克、克劳斯、克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卡尔·伯姆、卡拉扬和希尔伯特等人。担任维也纳歌剧院经理时间最长的是威廉·雅恩,他从1881年到1897年担任此职长达16年。19世纪8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兴旺发达,这给歌剧院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威廉特别擅长于指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而希里却善于指挥德国歌剧,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剧团声望与日俱增,这使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很快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音乐团体。剧院经常上演威尔第和瓦格纳的作品,玛斯卡尼于1891年在这里亲自指挥了《乡村骑士》,1892年上演了马斯涅的《曼侬》并进行了《维持》的首演,1894年又首次演出轻歌剧《蝙蝠》……,演出活动空前繁荣。其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也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艺术大发展,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伟大人物,这在欧洲近代史上并不多见。在这种繁荣的人文氛围中,歌剧院指挥马勒理所当然地把歌剧院的声望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他不仅摒弃了雇用喝采者的陋习,还规定迟到者不得入场。为了达到对艺术的真实、完美的追求,他要求所有艺术家必须像他自己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他这样做虽然得罪了许多人并最终导致了他的辞职,但经过他10年的努力,歌剧院却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沦为一个小国,但维也纳的文化生活却依然照旧,维也纳歌剧院在杰出的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和弗朗兹·沙尔克的共同领导下进人了又一巅峰时期。 1933年1月,纳粹分子攫取了德国国家政权,维也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时任剧院指挥的克莱门斯·克劳斯突然辞去职务并带领大批杰出歌唱家到柏林去任职,这一举措被维也纳人视为背叛。
1937年.维也纳歌剧院也和其他部门一样,被全面纳粹化了。立于歌剧院廊上的马勒半身人像被击碎。并强迫更改节目,以适合纳粹党的趣味为目标。或许是由于意识到歌剧院对这座音乐之都的重要性,纳粹政权免除了剧院所有艺术家服兵役的义务,为了粉饰太平,大批轻歌剧被搬上舞台。
1944年6月30日上演的《诸神的黄昏》,可算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最后一次演出。1945年3月12日,歌剧院被炸,受创甚重。战后,该歌剧院一度借用维也纳剧院演出。不过·后来设于马戏场的戏院还是重建了起来,并于1951年11月5日,上演了贝多芬的歌剧《费黛里奥》,指挥演出的是新经理伯姆。第二年,他又指挥了举世罕见的一场首演。伯姆虽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由于他参加的其他指挥活动过多而影响了维也纳的演出,在别人的指责声中不得不辞去其在维也纳的职务。到1952年为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常演的一剧为《阿伊达》,一共演出了726场。其次为《罗恩格林》。1886至1952年间,献演瓦格纳的歌剧,要多于其他人的作品,其次为威尔第、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
1956年卡拉扬接任了该剧院的音乐总监。剧院自19世纪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有许多优秀作品在此演出例如:戈尔德马克的《灶上的蟋蟀》唐尼采蒂的《马利亚·斯图阿达》和莫扎特《后宫诱逃》、勋伯格的《期待》、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科恩戈德的《死城》等。特别是斯梅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一剧,自1892年在此重演后获得极大成功,一夜之间即成举世闻名的杰作。另外在伯恩斯坦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幽静的场所》时还作了电视转播;华基耶利则邀请多明哥登场主唱了他的歌剧《歌女》,获得全场听众的喝采。
1964年,卡拉扬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接替者为卡拉扬指派的助理经理埃贡·希尔伯特。在卡拉扬和希尔伯特担纲时期,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在这座金色大厅里演出过,剧院拥有的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是世界顶尖级的管弦乐团之一。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冬温和夏凉爽。东阿尔卑斯山支脉维也纳林山伸展于西郊,绿林成片。山之西是华丽住宅区,花园及葡萄园围绕。多瑙河流贯市内,水碧山秀,风景如画。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伦宫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有希腊式建筑、雕像及喷泉。多瑙河及多瑙运河间的岛上有大公园。1869年建成的国立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成为欧洲最优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旅游业发达。东北郊和南郊是工业区,有冶金、机械、汽车、铁路车辆、化工等部门,服装及印刷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心脏的心脏”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历史文化之都
维也纳永远充满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节目。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戏剧﹐电影﹐舞导演出或歌剧﹐音乐剧﹐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及演唱会-无论您何时驾临﹐您都能有无限的发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闲的坐在闻名世界﹐气氛浓厚的维也纳咖啡厅喝杯咖啡﹐或拜访一流的传统葡萄酒场(Heurige)。在维也纳您更可品尝到欧洲各国﹐美味高级的烹饪技术。
音乐之都
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史特劳斯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中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
历史人口
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口减少。在接下来的移民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世界各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会有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
新年举行音乐会的传统源自维也纳。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音乐会的CD和录像资料的发行权都是各唱片公司争夺的焦点,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商业利润。中国中央电视台也于1996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每年的1月1日上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作为世界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对他们要演奏的音乐作品的品位要求极高。但引人注意的是,施特劳斯家族在乐团节目表中的位置比许多伟大的作曲家还高,这些作曲家包括了瓦格纳(RichardWagner)和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
为什么会有这么著名的新年音乐会?为什么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维也纳爱乐乐团为何成为世界上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权威演绎者?这些渊源起始于一个半世纪以前。
184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轫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当时莱比锡一家报纸描述道:“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动,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个肤色黝黑,“类似摩尔人”的指挥,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辉煌的施特劳斯音乐家族的创始者。当时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全欧洲巡演,声誉载道。这次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维也纳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fHaydn)的一首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JohnGeorgScherzer)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随后乐队开始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就是舞场,听众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
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轫。
1873年:小约翰·施特劳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次合作
1873年4月22日,为了庆祝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球形建筑的落成,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了他的作品《维也纳的高贵血统》(Op354)。据记载,施特劳斯是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当时的报道写道:“乐团尽职尽责、全心全力地演奏,使演出获得了‘施特劳斯式’的成功”。观众反映热烈,使得这首曲子不得不再加演一遍。这次音乐会的成功,奠定了 “圆舞曲之王”和“严肃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基础。
1873年11月4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他家族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蓝色多瑙河》。
1899年:与“圆舞曲之王”的告别
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有自己的乐团,因此很少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但两者的私下交情还是非常好。1894年10月,为纪念小约翰·施特劳斯从事指挥生涯50周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系列音乐会。小约翰·施特劳斯发来致谢电报:“在此我深表感谢,感谢乐团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和由此带给我的巨大欢乐。”
1899年5月22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首演时,作曲家指挥乐团在维也纳歌剧院演奏了序曲。但就在歌剧演出的期间,小约翰·施特劳斯染上了风寒,引发肺炎,于1899年6月3日不幸逝世。
1921年:施特劳斯纪念碑的落成
即使伟大的作曲家逝世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也并没有立刻成为他坚定的拥护者。1902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Op410)和《美酒、女人与歌曲》(Op333),这次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21年。当时,为了庆祝在维也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纪念碑的落成,著名指挥家阿图尔·尼基什(ArthurNikisch)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了作曲家的《艺术家的生涯》(Op316)、《蓝色多瑙河》、《美酒、女人与歌曲》等作品。由于尼基什当时巨大的声望和影响,许多指挥家都开始模仿他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1925年10月25日,为了纪念作曲家诞辰100周年,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 (FelixvonWeingartner)指挥演出了《蓝色多瑙河》,在此之前这部作品已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0月17日和18日的国际旅行演出的保留曲目和返场曲目。1925年10月25日的这场音乐会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部是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
1929年:演奏施特劳斯作品传统的形成
维也纳爱乐乐团形成了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得益于当时一位施特劳斯作品的狂热拥护者: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Krauss)。1929年8月11日,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系列音乐会。由于音乐会巨大的成功,一直到1933年,他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当然,音乐会的作品除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外,还有其家族别人的作品,这就是新年音乐会的雏形。
1939年:第一次新年音乐会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是不同寻常的,它开始于乐团晦暗的年代 ——1939年,当时在欧洲爆发的战争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局势变化很快,乐团内部出现了很多派别,各持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它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远远超出了音乐的本身),表明了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
这场音乐会于1939年12月31日举行,30日举行了公开的排演。这次演出日后成了奥地利丰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挥同样是克莱门斯·克劳斯。在战争年代,克劳斯掌管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和爱乐乐团的私立学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月,在战后艰难的岁月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依然忠诚于奥地利,1945年的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在1月2日还加演了一场。
1946年至1947年乐团的指挥换为约瑟夫·克里普斯,尽管他带领乐团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新年音乐会,但并没有博得广泛的好评。1948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重新执掌乐团,直到1954年克劳斯辞世,一共举行了7次新年音乐会。在克劳斯一生指挥的13次新年音乐会中,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尽管没有电视将他的指挥艺术保存下来,但从存留的各种文献上我们仍可以认为,他对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绎至今仍具有权威性。
1955年:与波斯科夫斯基25年的合作
克莱门斯·克劳斯的不幸辞世给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个巨大的问题: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并继续他的成功?乐团为此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最终选择了威利·勃斯科夫斯基(WilliBoskovsky)。当初这个选择引起了许多的争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多么正确的选择。勃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挥了25次新年音乐会——从1955年至1979年。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当他因病退休时,也同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勃斯科夫斯基与众不同的是,那种只能在回忆中、在梦境中和施特劳斯的音乐魔力中才能被唤起的奥地利的古老传统,被勃斯科夫斯基通过他的指挥、他的小提琴展现出来,让世人全然忘记了身处的时代。在勃斯科夫斯基年代,增加了每年 12月30日晚上为奥地利军队演出音乐会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电视台介入了音乐会,由于广播电台和电视的作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音乐文化的象征。 电视转播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还为新年音乐会配上了古典的维也纳舞蹈,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中国,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的电视转播于1987年开始。
1980年:年度指挥家的出现
当1980年勃斯科夫斯基因病退休后,维也纳爱乐乐团选择了洛林·马泽尔 (LorinMaazel)——一位在国际乐坛取得辉煌成就的指挥家。他指挥新年音乐会直至1986年1月1日。从那以后,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每年更换, 1987年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他指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会,随后是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Abbado)(1988年和1991年)、卡洛斯·克莱伯(CarlosKleiber)(1989年和1992年)、祖宾·梅塔 (ZubinMehta)(1990年、1995年和1998年)、里卡多·穆蒂(RiccardoMuti)(1993年和1997年)、洛林·马泽尔 (LorinMaazel)(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所有这些指挥都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当年音乐季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指挥。1999年洛林· 马泽尔指挥的新年音乐会打开了“施特劳斯年”的序幕——1999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00周年,老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50周年。2000年的新年音乐会由里卡多·穆蒂执棒。
1987:轻松优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而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为悼念印度洋海啸的遇难者而取消了这一曲目。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响起时,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这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听众)说: “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于是以后的新年音乐会又多了一项内容: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被听众掌声打断时,指挥都会转身向广大听众致辞,预祝新年快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洛林·马泽尔用了几十种语言来表达新年祝辞,倒数第二句是他略显生硬的汉语“新年好!” 随后是英文“Happy New Year!”
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纪念施特劳斯家族这些伟大的成员:老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人,将圆舞曲从民间的舞场带入高雅音乐厅的“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轻喜歌剧带入传统歌剧院的人,创作出大量传世圆舞曲的“圆舞曲之王”;约瑟夫·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贝多芬的音乐手法融入圆舞曲创作的人;爱德华·施特劳斯——带领“施特劳斯乐团”周游世界,将家族音乐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用音乐来欢迎新年的到来。无论时代沧桑,人事变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核心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对维也纳、对奥地利的热爱,对和平、欢乐和充满艺术生活的向往。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指挥介绍
- 第2页:曲目介绍
- 第3页:维也纳爱乐乐团
- 第4页:历届指挥大师
- 第5页:奥地利美景
- 第6页:奥地利的建筑
- 第7页:金色大厅
- 第8页:最重要的伴舞“芭蕾”
- 第9页:更多城市美景
- 第10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 第11页: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12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1
- 第13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2
- 第14页:在维也纳不能错过的10个地方-3
- 第15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1
- 第16页:骑车漫游音乐之都-2
- 第17页:音乐圣殿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第18页: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
- 第19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个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