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炫目求实用 Razer转型之作Taipan太攀皇蛇游民星空深度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当我最初看到这款鼠标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比较低调、内敛,与Razer“灯厂”的雅号不太相符。不过在试用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任何曾经用来衡量一款Razer鼠标的标准——例如是否拉风、漂亮、炫目等等,在太攀皇蛇身上都不那么适用了。这是一款设计理念完全不同,注重手感和使用价值的产品。

熟悉Razer雷蛇的玩家都知道,Razer的双手鼠标非常少,因此向Taipan太攀皇蛇这样一款定位中高档的双手鼠标,其设计、制造的意义、目标是什么呢?
双手、4侧键、轻便型设计,这些特点很难不让小编我联想到之前刚刚做过评测的赛睿Sensei RAW,我想Razer很有可能是打算以太攀皇蛇在中高档产品线上与其抗衡。
太攀皇蛇、炼狱蝰蛇CF版(飘渺鱼的)、Sensei RAW、罗技G1
下面,本文将分几大方面深入介绍Razer太攀皇蛇,探讨这款Razer不同以往的作品的众多优点和缺点。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Taipan太攀皇蛇的包装依旧采用了Razer典型的设计,黑绿色的外盒,侧面和背面有产品特点介绍,揭开折页之后可以看到透明窗口中放置的鼠标本体,也可以直接用手试着抓握,感受其大小和握感。

将其内容全部取出,内含鼠标本体、玩家手册、Razer贴纸、云驱动介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附带品。
捆成一本的各种纸片
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Taipan太攀皇蛇的大小是124 mm *63 mm * 36 mm,重量为95克,总的来讲在定位上属于一款比较轻便的中型鼠标。

鼠标采用了左右对称的双手设计,两侧共有4个侧键,滚轮后方还有两个调节DPI的按键,因此整个鼠标的按键可以说比较丰富。两侧的抓握部位使用了橡胶防滑措施,外观与众不同。

滚轮与背弓的Razer Logo都有绿灯,但只有Logo灯是呼吸灯,而滚轮灯则不是。而且Logo的绿光从各个角度看的亮度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其内部作为光源的LED灯角度垂直向上所致,并无大碍。

直观的看上去可能并不明显,但通过实际上手,并与其他鼠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Taipan太攀皇蛇前后较长,左右较窄,属于非常修长的体型。
从侧面看,整个鼠标呈船型结构,正前方的结构非常有特点,让人感到侵略性十足。外加类似跑车前端进气孔的设计,为Taipan太攀皇蛇的外观加分不少。可惜,如果这里有绿灯的话,应该更能增加其霸气。说实在的,小编我也是头一次觉得Razer的灯不够多。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说完了整体外观,我们来从更加细致的角度观察Taipan太攀皇蛇。
与此前小编用过的所有鼠标都不同,Taipan太攀皇蛇的表层涂料是一种近似于砂纸手感的涂料,手感比以前的类肤质、细磨砂要粗糙的多。这种涂料触感很棒,长时间使用之后即便流汗,也绝不会像其他表面一样变得泥泞不堪,有效解决了这个让人郁闷的问题。

两侧抓握部位的橡胶材料,乃是实实在在真正的橡胶,而且表面还布满了凸起的小点,手感与篮球毫无二致,防滑效果非常显著。我想运动型男生拿到这款鼠标的第一手感就是俩字——熟悉!

目光上移,亮银色的侧键与鼠标外壳贴合完美,相比之下Sensei RAW那“粗狂”的大缝隙简直就是专门用来吸尘的……侧键手感比较硬,也算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吧。

滚轮所采用的并不是横纹,而是浮点。(咦?我怎么突然想到了其他的东西上?)更清晰的触感和带有刻度的滚轮触发机制让你可以轻松定位,减少误操作。在各种游戏场合均表现良好。

鼠标线采用尼龙编织线材,既保证了柔软,也保证了韧性,这点完秒Sensei RAW钢丝一样的“双层编织线”一光年!USB口是镀金的,但同样也没有防干扰的线圈。


底部可以清晰的看到Razer引以为豪的4G双光头引擎,主引擎位于正中,副引擎位于上部,主引擎为安华高9800定制型。其效果的确不辱使命,在与Sensei RAW在各种材质上使用的测试中,占尽优势。
但我要说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而是这小的坑爹的鼠标脚贴!你可能会觉得,“脚贴大小无所谓啊,反正顺滑就行呗。”但Taipan太攀皇蛇在设计时出现了疏忽,底盘两侧的宽度已经超出了脚贴的掌控,导致玩家在使用的时候,如果需要抬起鼠标进行大范围移动,就非常容易让底盘两侧磨鼠标垫,造成巨大的阻力,进而影响游戏发挥。

别看小编说的这点好像离大家很远,很难发生。其实小编也是在使用中吸取了无数次血的教训,才在文章中单独将其提出来吐槽的。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Taipan太攀皇蛇的驱动程序同样也是Razer的云驱动SYNAPSE2.0。所谓云驱动,自然可以通过登录帐号全球漫游你的参数设置,这方面Razer可谓是走在时代最前沿。
但并不理想的下载、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驱动的使用体验,希望Razer能强化服务器下载能力,或者多做一些合作分流下载链接。
言归正传,Taipan太攀皇蛇的云驱动可以说中规中矩,按键设置中可以进行相当详细的自定义,左右的4个侧键也可以绑定许多功能,不过我觉得很多玩家都会第一时间禁用右侧的两个按键……



DPI可以逐步调节,100为一跳,灵敏度可以设定5个档位。加速度从0到10可以自定义,不过也没有玩家会傻到打开加速度玩游戏。


刷新率分为125、500、1000三档,与众多鼠标一样,Taipan太攀皇蛇在中低两个档位表现稳定,但1000刷新率时会偶有不稳,好在1000刷新率的存在就和8200的DPI一个意义——技术标杆,真正的日常使用中无需这么高,所以无须担心。



令人以外的是,本产品的灯光设置对于享有“灯厂”雅号的Razer来说略显简陋了,没有呼吸频率、亮度等选项,简单的两个开关似乎也是向全世界宣称“哥走的是使用流”。

校准功能很有意思,开启校准功能后,有Razer鼠标垫及其他鼠标垫选项。Razer的众多鼠标垫型号都可直接选择,而其他类鼠标垫则需要按照提示手动校准。



宏录制界面也延续了经典的Razer模式,这方面需要玩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慢慢研究了。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在为期一周的使用中,小编认为Taipan太攀皇蛇的设计理念虽然不错,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Razer将这款产品的定位放在了“中高端轻巧型”上,因此更倾向于需要大范围操作的RTS游戏。
然而,由于过小的鼠标脚贴,导致大范围移动的时候只要少有倾斜,就会出现巨大的摩擦阻力,影响实际使用。
比如在《DotA2》中,风行、白虎、屠夫等英雄想要在后场发动远程攻击或是突然袭击,需要瞬间对鼠标进行大距离的拖拽,此时如果不小心用底盘两侧蹭到了鼠标垫,就难免会出现误操作,或是延误战机。


而在FPS中,移动不到位所造成的影响更是致命,一个不失误的后果就是跪。
游戏演示:
除此之外,Taipan太攀皇蛇的窄型设计会让一部分玩家难以适应,尤其是趴握式玩家。由于鼠标后半部分不像Sensei RAW、炼狱蝰蛇那么饱满,所以手掌趴握在鼠标上会造成不适。
另外,由于鼠标比较窄,所以基本上是用拇指与无名指进行固定,小拇指会自然垂下放在鼠标垫上,有一部分玩家可能难以适应。
四款鼠标抓握感各有不同
直线与蚊香实验:
1000DPI 500刷新率
2000DPI 500刷新率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总的来说,在这一轮的试用与评测中,小编看到了Razer打造一款“实用型”鼠标的思路。
**一、**简约、内敛的外型一改大家对于Razer的固有思维,赢得了加分。而且表面涂层、两侧橡胶的触感可以说是我接触的这么多鼠标中最好的。
**二、**但触感的美好并不能掩盖握感的奇怪,抓握式玩家可能觉得无所谓,但趴握式玩家就会比较苦恼。这方面各种使用习惯的玩家就见仁见智了,也不能武断的称之为缺点。
**三、**真正亟待改进的地方是过小的鼠标脚贴,这个设计缺陷如果不改,恐怕Taipan太攀皇蛇会被众多潜在购买者敬而远之。
技术规格:
-8200dpi 4G双传感器系统-双手通用外形-支持Razer Synapse 2.0-9个可编程的Hyperesponse高速响应按键-1000Hz Ultrapolling / 1毫秒响应时间-高达每秒200英寸移动速度 / 50g加速度-大致尺寸: 124 mm/4.88 in. (长) x 63 mm/2.48 in. (宽) x 36 mm/1.42 in. (高)-大致重量: 95g/0.21 lb
建议零售价:¥599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试用
- 第6页:总结及技术规格
- 第7页:图赏1
- 第8页:图赏2
- 第9页:图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