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专注实用 SteelSeries赛睿中档神器Sensei[RAW]鼠标深度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众所周知,SteelSeries赛睿最经典的核心产品XAI历经多年风雨,已经成为全球电竞选手心目中永不退色的经典神器之一。
不仅如此,随着旗舰XAI的停产,填补这一产品线空缺的Sensei也大获成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可谓叫好又叫座。

然而,Sensei的产品定位更偏向于高端,在中端市场上,赛睿的KANA和KINZU V2表现并不十分理想。这个时候推出一款由Sensei洗尽铅华而来,专注于实用性和性价比的产品,就成了赛睿非常明智的举动。
今天,就让笔者带您一起近距离接触这款身负XAI、Sensei两大光环的鼠标——Sensei[RAW],看看它的表现吧。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Sensei[RAW](下称RAW)的包装结构沿用了当年Sensei的模式,不过配色则不同于Sensei的全黑,使用了“外壳黑白搭配,内胆热情似火”的前卫方式。

当然了,醒目的“Winning is EVERYTHING”依旧,彰显了赛睿专注于电子竞技领域的理念。这一点我们已经不是首次阐述了。

打开包装,内含物很简单,用户手册、贴纸、产品宣传册及鼠标本体。

目光转向RAW,我们可以发现,有别于前辈Sensei极致奢华的类金属漆面,**RAW采用了光面黑和类肤质黑两种外壳,方便玩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非常人性化。

毫无疑问,两个版本各有特色,笔者左看右看都无法取舍,自然是全部拿下了!
对于鼠标外型,我想无需过分赘述,RAW依旧沿用了经典的XAI、Sensei造型,一体式按键、左右各2侧键、扁平刻度滚轮,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经典。

圆润的后盖上依旧是点阵型赛睿LOGO,不过与Sensei不同,RAW的LOGO、滚轮灯都只是白色而已。但纯黑与纯白的搭配非常合拍,正所谓**“黑白是永不退色的经典”**么,就是如此了。
底盘是与KANA相同的纯透明效果,视觉冲击力暴表,尤其是当鼠标放在鼠标垫以后,内部的白灯会从底部投射出一丝剪影,飘逸感十足。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整体看过之后,我们再将眼光放在RAW的各个细节上来。
RAW使用的是欧姆龙D2FC-F-7N(10m)白点微动,手感清脆,反应灵敏。另外,由于RAW是左右双手设计,因此没有右手鼠标独特的“左右键程不等”的特点。

由于一体式按键使用杠杆原理触发微动,因此在按键力度方面,根据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同而各有区别。根据赛睿给出的官方数据,RAW的长度是125mm,可以算得上是大鼠了。由于本产品的微动位置位于前端的靠两侧,因此比较适合手掌中、大的玩家使用。

在前端的按键处,上盖与底壳之间的空隙稍大,插电以后会透出内部的灯光。但是一体式的设计的弊端是缝隙里容易进灰,使用者也需要注意清洁。
**滚轮刻度明显,而且比前辈XAI和Sensei手感更加紧固,更加稳定,**目测是经过了改进,滚轮跳什么的很轻松。

滚轮下方的按键用于切换两档CPI,而两者之间的小白灯的明灭用于区分一档二档。
再来看看经典的4个侧键,材质与上盖的光面/类肤质不同,与下盖的类肤质也不同,而是独立的ABS材质,摸起来有点像是键盘的键帽。

鼠标下面的特氟龙脚贴也是经典排列,轻松适应笔者手头的Qck mass布垫、硬质垫和暴力的A4纸……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不得不说,赛睿的驱动SteelSeries Engine表现比较一般。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笔者早年使用SSE时遇到过许多让人非常无语的BUG所以先入为主了。
还好,如今看来,经过了几次更新SSE已经变得日趋成熟,不再是那个让我满脸黑线的“半成品”。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RAW驱动的是如何作用的。
第一页是按键,无需赘述,自然是修改7个按键对应效果与左右手使用习惯的切换。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我相信第一件事就是先禁用右侧的6、7两个侧键吧,哈哈……
不过,改变文本颜色(Text Color)和按键颜色(Key Color)这种功能,是在卖萌么?

按键宏的编辑也简单明了,人人都懂,记录延迟的功能很重要,也可以点选编辑,直接写入延迟数值。个人感觉,比Razer和罗技的更加简洁。

第二页是设置,可以调节两档CPI的具体数值、回报率和灯光。
值得一提的是,RAW的回报率调节是以90为一个单位的。灯光可以分别调节亮度和呼吸脉动速率。

第三页是属性,这里可以将配置文件与游戏直接关联,设置当某个exe或者某个文件夹里任意exe启动时,鼠标自动切换为特定的Profile配置文件。


第四页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统计功能,当开启以后可以统计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驱动中说是用于统计APM,但只统计鼠标的APM并没什么具体意义,希望大家能够研究出更有趣的用法。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这款RAW相对于Sensei来说有何优点呢?
RAW简化了Sensei的底面LCD显示屏,上面的LOGO灯、滚轮灯也不再是1680色,但这些都无所谓啊!要那么亮骚干什么,低调的黑白配已经很美了。
两款作品都使用了安华高9500传感器,处理器MCU还是飞思卡尔的MC9S08JM16八位处理器。**因此在游戏中与前辈们有着同样出色的表现,毫不逊色。**可以说是性价比超群。
借同行cp8410的拆解图一用
其实RAW的整体结构与Sensei大体相同,只是去掉了一些高端功能,所以笔者才在文章开头处使用了“洗尽铅华 专注实用”的标题。
但是,RAW绝对也称不上是完美,问题还是存在的。例如驱动中无法设置光头感应高度,也砍掉了Sensei中的低速移动CPI变化功能,没有直线修正的控制,没有加速度调整,**没有了Sensei可怕的“小宇宙爆发”功能——DCPI,**让人有些失望。
前辈XAI和Sensei
另外,笔者一定要吐槽一下这个奇葩的线材,传说中的“双层编织线”,简直是硬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请一定要保证在鼠标前方30cm以内没有任何障碍物,否则你就会遇到**“线推着鼠标走”**的尴尬事情啊!或者是玩FPS的时候想抬头抬不起来的窘境啊!

其实笔者有点不太能理解赛睿使用这种线材的用意何在,原本Sensei的编织线的保护作用已经足够了,为何还要花更高的成本弄出这么一个不讨好的改动呢?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好在,RAW自身的素质不错,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也没有辜负Sensei的名号。
从蚊香图中可以看出,直线修正是没有的,请无视我丑陋的圆圈吧……


响应高度方面,经实测,在1个1角钱硬币高度上可以响应,当2个1交钱硬币高度时,就失去响应了,也就是说默认响应高度低于3mm。
另外,两种材质的外壳各有特色,类肤质外壳更倾向于对手感要求较高的用户,而亮黑版则毫无疑问在外形上占了优势,不过从我们的照片中您也不难发现,漆黑的镜面可以称得上是“指纹收集器”和“卧室隐私偷窥器”了……
《兽人必须死2》试玩演示:
手感方面,如果使用者对于“右手人体工程学”要求不高,或者很习惯IE3.0、XAI的抓握感,那么RAW可以说是500元以内这一档次中的佼佼者了。
RAW的官方重量是90g,Sensei是102g,XAI是98g,IE3.0是110g,所以RAW的手感比较轻巧。无论是“手腕党”还是“手臂党”,都能轻松掌握。
总的来说,作为赛睿争夺中端市场的产品,Sensei[RAW]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虽然去掉了Sensei的高端功能,但最核心的用户体验并没有因此缩水,因此依旧能够很好的满足大众需求,相信本品将在这个价位的市场上所向披靡。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




文章内容导航
- 第1页:前言
- 第2页:包装及外观
- 第3页:细节及手感
- 第4页:驱动
- 第5页:优点与不足
- 第6页:试用及总结
- 第7页:开箱图赏-1
- 第8页:开箱图赏-2
- 第9页:开箱图赏-3
- 第10页:开箱图赏-4
- 第11页:开箱图赏-5
- 第12页:开箱图赏-6
- 第13页:开箱图赏-7
- 第14页:开箱图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