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王的礼物——SONY VAIO 13.3" T Series Ultrabook 开箱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的本本打折兼平台升级季节。自己早已定好Retina Macbook,虽然经过多年的耳渲目染,女王还是不习惯Mac OS,无奈只能在Windows平台的本本里面选一个新的。
关注了一下各家新出来的ivy bridge平台,外观上唯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Sony,在绝大部分Ultrabook 千方百计山寨Macbook Air时,幸好 Sony 没有蹩脚的去模仿。新款的VAIO T系列虽然没有Macbook Air初出道时那么震撼,但是整体“Sony风格”还是打动了喜欢新潮电子设备的楼主。于是经过3周的等待,终于收到了远从中国寄过来的SONY VAIO 13.3" T Series。
前段时间美国Sony官网搞活动,通过教育商店购买 不仅可以享受8%折扣,还能免费送一台PS Vita 或者PS3。
算上Discover 信用卡5%的折扣,这款机器 相当于是 693.5-250 = $443.5 基本是一台iPad的价格, 还算便宜。但是俗话说便宜无好货,一分钱一分货是不是也适用在这里呢?后面会慢慢补充使用经历,现在先来个开箱吧!
收到的包装,从上海工厂远道而来。

取出本体,非常简洁的包装,与今年Sony其他产品包装风格类似

本体背面,很喜欢这种纯纯的黑色

不同于Sony家的相机,在封口处贴了密封标签

附送的PS vita,由于已经有了3G版,女王对PSV又没兴趣,这台Wifi就只能出掉折现了

打开箱子,内部包装很普通,没有Apple 产品开箱那么惊艳

配件非常简单:电脑主体,电源,说明书等等

电源使用了类似S系列的小型充电器,这点值得推崇。
但是相比Apple家的小巧充电器和可换式延长线,还是显得保守。

感谢卡

打开看看,非常老套的感谢辞藻,了无新意

全家福:电源 以及各种说明书和质保凭证

电脑本体,质感非常不错,当时就是冲着这铝合金外壳选择了Sony家的Ultrabook,看来这质感上确实值回不少票价。

VAIO作为当年与Thinkpad其名的高端品牌,现在落魄到高中低通吃 不得不有点唏嘘。

Sony还是很器重自己的第一台Ultrabook ,各个细节争取尽善尽美

打开后,键盘处用的是金属作为手托,底部是塑料

金属键盘骨架与机身接壤部分切合得并不是很完美

屏幕转动幅度比较大

控制键部分,Window 笔记本上依然安置着这些不常用的厂商功能键,电源开关同时也是LED灯,显示工作状态

倒胃口的Logo涂鸦地带,多少年了,PC厂商还是喜欢搞这些狗皮膏药一样的补丁来破坏整体的协调感。

巧克力键盘,实际手感并不很好,键程短,同时触感很涩,逊色于Macbook 系列的键程和触感,没有LED背光也是个败笔。

触摸板是塑料质地,滑动感觉阻尼较大,远达不到Macbook 玻璃触摸板的滑顺。

Vaio 的标志依然出现在键盘区,还算协调

给女王的留言,悲催的Sony竟然吃掉了字体上部的笔画…

左边的扩展插槽:电源,USB2.0, USB3.0。USB 3.0可以支持关机充电

右边的扩展插槽:3.5mm音频,多功能读卡器,HDMI,D-sub以及千兆网接口
接口方面Sony依然显得保守,当然不过不失,要是多一个USB口也好。

转轴处是塑料机构,感觉不是很坚固

很有特色的开合机构,同在屏幕底部设置的橡胶脚垫来支撑整个机器,坏处是调整屏幕角度时,整个机器会移动

可以看见当屏幕正常开合时,屏幕会支撑起底部,这样稍微倾斜的键盘会增加一部分手感,同时也可以增加桌面上的散热效果。

Sony的商标无处不在

转轴处的细节,这也是T系列的特色

侧面还是比较轻薄的

正面很养眼

背面, 极度倒胃口,就像打满补丁的衣服…

电池部分的螺丝,原本以为是Apple电池那样通过硬币旋转的开关结构,结果其实是螺丝钉,想象一下用硬币旋转10多圈才能拆下,这样的螺丝有三个,这个设计极端脑残…

拆下的电池,看看螺丝有多长

45wh 小于Air的 50wh,但是电池看着挺单薄,感觉还有增加分量的机会。

机身还好是铝合金骨架,看着序列号是Fox开头,估计是富士康代工的,生产日期是5月,上面还有拼音:fuyu nanjing yunhai

拆下来的硬盘盖子,这个是金属制造。

这个硬盘部分非常惊人,竟然不使用一丁点橡胶垫防震,很怀疑这种简单的固定能否提供足够的抗震效果

拆下硬盘盒后,可以看到内存插槽预留了升级模块,内置4G

硬盘使用了普通的日立硬盘,开始定制的时候看见写的是SSD +HDD混合硬盘,但是看这编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只是普通硬盘而已,等会开机再去仔细追究这里面的猫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硬盘盒很小,只能容纳单张硬盘,因此选择的时候要么使用SSD,要么选择单张的硬盘。

如果使用双层硬盘,不能放入硬盘收纳盒

接下来跟Macbook Air比较一下,屏幕比Air厚一点

两者设计风格迥然不同,apple倾向于圆角,水滴形外观;而Sony更加柔中带刚,刚劲的线条搭配一定程度上柔和的转角,很有各自的风格。

正面比较,较色仪借个同事还没拿回来,等以后再补上屏幕比较
正面两者风格比较接近,Sony大概有70%左右的相似度,整体布局类似,但是依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另外 不得不说16:9的屏幕是败笔,注意看Sony商标下面预留的空白,非常影响美观。
PC厂商万年不变的1366x768真是一点节操都没

关灯后更能看出背光的效果,这点完全不能比。

相较于Macbook 先进的unibody 一体成型技术,Sony 估计成本因素只敢使用塑料机身,但是接缝处外露绝对是一大败笔

换个角度,不得不说T的做工是不及Air的,当然两者一倍多的差价也在那里摆着

厚度两者几乎相当,综合来说,Air更加讨喜一点,而Sony则更多地融入了自家S系列船型风格

转轴,屏幕比较

厚度比较

连接wifi时,我比较吃惊,作为一款ultrabook竟然不支持5Ghz 802.11n信号,真是越活越倒退了…
这钱省得真不厚道

信号灯,分别表示充电,硬盘,wifi信号,这点个人觉得比Air好,Retina Macbook Pro取消了信号灯我也觉得非常可惜

屏幕感觉颗粒度很重,13寸使用1366x768 自然不能和Air的1440x900比较,但是这样的屏幕看着依然不舒服,等较色仪回来后再仔细测试

进入桌面,成堆的废物软件,于是重装吧,软件部分体验和重装系统等以后更新时补充

悲剧的网卡,只能支持2.4G信号

Intel的防窃技术,登陆网站后发现注册颇为麻烦,等以后再测试,反正要重装系统

开箱部分到此结束,以后会补上软件和性能测试,在此先预告一点:
32G SSD 其实是通过mSATA接口安装的独立SSD,通过intel smart response组合成缓存盘使用。
Rapid wake 不如传说中那么神奇,而且依赖SSD单独切成hibernate分区才能使用,该功能正是基于Intel的rapid start技术。
Windows系统下面依然是被预装各种乱七八糟的软件,什么时候学会向MacOS那样简洁高效就好了
软件部分测试
Rapid Wake:
作为第二代Ultrabook 主打功能之一究竟有多牛B,今天就来测试一下。
经过详细对比测试,该功能就是Intel的 Rapid Start功能简化换名,经过目前使用来看,这技术也是个半成品。
不排除未来更新,目前的Rapid start是这样一个流程:
计算机睡眠(Sleep)后,会进入一个深度睡眠状态(姑且叫做Rapid Start睡眠状态),该状态下会把当前所有信息保存到SSD的特定分区上面,再次开机时,可以从该SSD处读取数据返回到谁面前状态。
该模式和休眠非常接近,唯一不同的是不需要经过休眠开机自检过程。
这样的模式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地方当然是可以大大加快从待机状态恢复的过程。普通的休眠到恢复会有个比较漫长的开机自检到系统载入休眠前状态的过程,该过程根据内存容量可能长达20-30秒。
但是弊处在于:
1. 睡眠完全变成等同于休眠的长时间过程,根据我的测试(参考视频)从电脑进入休眠状态到“Rapid Start睡眠状态”需要10-20秒不等的时间,这期间如果重新开机,电脑没有任何反应,直到完全进入“Rapid Start睡眠状态”。
2. 虽然快于Windows 休眠的时间,Windows休眠由于会复制所有内存容量到同样大小的空间,所以如果你有8G以上的内存,该过程也需要20-30秒不等的时间,但是整体提高并不明显。
3. 额外的SSD空间专属占用,要使用该功能必须单独分出一块SSD空间作为“休眠分区”,该分区不能访问,不能使用,仅能作为Rapid Start睡眠使用。创建这样一个分区也稍显麻烦, 具体可以参考:http://superuser.com/questions/376593/creating-a-hibernation-partition-on-windows-7

Sony 在自家电脑里面把这个功能换了个名字,叫做Rapid wake 其实质实现的功能就是Rapid Start

Intel自家的Rapid Start驱动安装,哪怕是Z68也不认

使用Sony的Vaio,可以正常安装驱动

同时也能进行设置,只是翻译有点问题。

所以这Rapid Start(Rapid wake)技术噱头大于实用,其实更多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使用Sleep睡眠,这样基本上是瞬间开关机,剩下的只需要合理降低睡眠时的CPU消耗即可。同时基于高速SSD的笔记本也可以更快的进入休眠状态,所以Rapid Start实质意义不大。
Smart Response
第一次看到Sony Vaio T的混合硬盘时,还真被他唬住了,我还以为是用了 希捷出的Nand混合硬盘,实际用上才知道其实是一块mSATA的SSD+普通硬盘+Intel Smart Response技术搭建的 SSD缓存加速。
Smart response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确实是这里面真正最有技术含量和立竿见影效果的。
我的台式机平台就是使用了第一代的Z68所搭建的smart response 缓存盘,C盘使用SATA6G SSD,D盘使用双1T Raid 0 存储软件和数据,一个SSD进行smart response 缓存,一个SSD作为下载缓存。这样的配置即可照顾软件访问,也能经济解决数据存储问题。

Sony的 vaio T正是使用了Smart response
可以看到Sony 把SSD划分成两个空间,一个作为Rapid Start休眠盘,一个作为Smart response缓存盘,根据intel的推荐20G缓存盘可以达到性能和容量的最佳配合,所以如此看来32G SSD刚好是满足使用两个技术的最低要求

对于这块SSD我也有说好奇,我查看了一下SSD的厂商和规格:
samsung mzmpc032hbcd

根据规格 顺藤摸瓜,迅速找到了三星的官方文档,看来规格还是比较不错:mSATA 6G 接口,最大读取500mb/s 可惜写入只有 90mb/s

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来看看测试吧:
当smart response的设置成enhance增强模式


这样看来,作为缓存盘倒也不错,更多的提升还是在于日常应用,可以得到接近SSD的开机速度 和程序载入速度,多开程序也不会出现硬盘狂读,假死。这种体验上的提升,不是测试软件能体会到的
但是smart response的enhance模式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4k写入部分得不到加速,必须打开Maxim最大性能模式才能延迟写入硬盘,这样一切读写都会先在SSD上进行,一段时间后才写入到硬盘。这样的问题在于一旦断电,或者死机,那么SSD中的数据很容易出现丢失,虽然Intel有校验恢复,但是难卖出现万一。所以如果为了最大程度提高SSD缓存利用率,否则建议还是使用普通模式,可以大大增加读取速度。
Maxim模式并不适合测试软件,所以在此不再复述,请参看anandtech的完整评测。
综上所述,这次新一代的超级本所搭载的SSD+HDD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兼顾硬盘容量,个人觉得这是个比较好的办法,一来这样的方式并不阻止用户自己升级高端SSD,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只管用电脑,不会动手拆装硬盘的用户,直接给他们接近SSD性能的大容量存储也算是方便易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重装系统时需要安装intel rapid storage驱动,否则默认找不到硬盘,因为smart response工作状态是raid模式。所以没有黑苹果,linux安装也会更加复杂。
这里是解除smart response后直接对SSD进行软件测速的结果,可以参考一下:
实际读写性能基本能达到规格要求:
连续写入90MB/s 连续读取 400MB/s 4k写入33MB/s 4k读取 13MB/s 不算是第一梯队的性能,只能说远好过HHD,毕竟安静无噪音也是SSD最大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