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国与日本战国名人名事之五大配对第二章_3DM单机
3dmgame

作者简介:
陆夫人,3DM超级版主、3DM文学组副组长、《大众软件》撰稿人。国内游戏界知名《英雄无敌》专家,曾多次于平媒、网媒发表文章,其文风专业性十足并且擅长游戏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尤其是文章藏头诗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三部曲的第二篇,得来点新鲜货了。
包括我在第一章所说的那些人物,其实有很多三国英雄和战国英豪在很久以前都被大家配对过了。但是那些被配对的英雄们真的相似么?
所以第二章主打:貌合神离的五大配对。

一:本多忠胜真的像张飞么?
这个是最著名也是确有文献可查的一对,在武田胜赖发动长筱之战的三年前,也就是姊川会战结束之后,因为本多忠胜在会战中的勇武表现,织田信长赞誉其为:“日本战国之张飞。”
哎,看完这句话都不由得想要说一句:信长同学,你真的《三国演义》看多了。
张飞的事迹我在第一篇已经详述过了,总体上说历史上的张翼德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极有可能还是一位相貌俊美的武将。不过张翼德大爷的性格极烂,控制不住情绪,喜欢文人墨客,却不喜欢士兵。现在的观点来看,智商高,情商低。
这些跟本多高达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多忠胜从小接替父亲出征,的确是一位当将军的苗子,但是大家知道,忠胜他识字不多,所以打仗并没有什么兵法或者韬略之书做辅,连他同族的本多正信都称其是“有勇少谋”。
特别一说:日本那边也有类似三国演义这种通俗书籍,里面经常说本多忠胜从小学习孙子兵法和各种战术云云。可是要知道,当时日本人有个特点:孙子兵法不是谁人都可以学的,更何况小时候的本多不过是一个武士之子,这种胡扯我怀疑日本那些人能不能先骗过自己。。。
说白了,本多忠胜真的就比文盲高那么一点点,张飞可是大书法家。
不过,本多虽然文化不高但是贵在有自知之明,他的决策自然少有武断,诚然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不过更多的还是从军经验。再有,本多忠胜为人很宽宏大度,不论是文人还是士卒他都愿意亲近。可谓人粗心不粗。
另外,张飞从军到被杀都是在外征战,而本多在青年成名之后就一直被德川家康放在身边,如果你们详读日本后期的大阵仗就会发现,本多军都是领几百几千的人马布阵在德川家康的本阵旁边当做禁卫军——确切的说,忠胜他更有几分典韦之似。而一个禁卫军自然很少能碰到仗势(德川不是曹操,他可不会往前冲),所以他的东国无双的确有点水分。

经过网友提醒,所以拿同样以RPG元素为主的《三国志10》比太阁5更为贴切,另外大家仔细往下看的话就会发现,每个武将的年纪我都保持一致。这样大家就能看见在日本战国武将在和咱们三国武将同年龄的时候混得怎么样。比如这两位,51岁的张飞在益州大败张颌,51岁的本多即将参加关原之战。

二:德川家康真的像司马懿么?
PS:黄衣服哪个是战国大香蕉3里面的德川家康。。。
无论是后人的文笔还是浸淫游戏的玩家,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能在两个辉煌的时代笑到最后的是这二人。很多人都很纠结:为什么平定三国的不是魏蜀吴中的一国?为什么关原之战中聚集英豪的西军会输给东军?
在以上原因衬托下,再加上家康和司马懿最后获得国家的手段都让“正义之士”所不耻,于是他二人都被冠上了阴险狡诈,窃国等等的称号,就算得到了天下,却不到后世人的认同和称赞。尤其是司马懿,那是人家儿子撺掇,然后孙子干的。可是这个爷爷总是垫背。
死蚂蚁,老乌龟。你们俩喊冤吧。
就算他俩是坏人,坏的方向也是不同的。首先,司马懿为人颇有曹操的风范——本身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有时候大度撑船,有时候小肚鸡肠,有时候高瞻远瞩,有时候目光狭隘。所以片面的说司马懿是不妥当的(曹操矛盾是因为自己出生环境逼的,而司马懿可能是让曹操逼的);而德川家康则是俗称的蔫坏,和战国的老英豪比年轻,和年轻的俊杰比心境,和心境好的英雄比自律。。。
总之德川他忍到了最后,那些能和自己一较高下的甲乙丙丁都不在了,一个无争(不是无争斗,而是没人能跟家康争。。。)的天下落到了自己的手里。虽然我个人很喜欢德川家康,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川乌龟这个外号是很贴切的。
可见,他俩一个性格反复,一个性格隐忍。这是大大的不同。
哦对了,还有另外一点,虽然他们都权倾朝野,但是司马懿和家康他俩对待上头的态度却是不同的:司马懿是奉魏帝以令不臣,别看他的孙子建立了晋朝,这和曹操的儿子相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可德川家康则直接找了两个借口把丰臣秀吉他儿子给灭了。
作为一个男人,他憋太久了。

49岁,德川家康面临人生最大抉择,而49岁的司马懿也开始伐蜀

三:丰臣秀赖真的像刘禅么?
既然说到了儿子,我们就看看两个时代最著名的儿子。
常玩历史游戏的各位对阿斗和秀赖肯定不陌生,这两个著名的末代皇嗣在后人的加工之下有了鲜明的共同点——懦弱,昏庸,无能,断送父辈江山,间接逼死父亲们收养的庶子(一个是丰臣秀次,一个是刘封。)而且刘禅比秀赖多一条弱智,而秀赖比刘禅多一条惧母。
所以说,多少“英雄儿女”就这么被父辈的光环给压死了,后世人又口下无德。
冷静地看待二人,他们肯定不傻更不是笨蛋,刘禅学文习武,在当时不少人都夸其聪慧机敏;秀赖的骨子里面和秀吉一样果敢,而且秀赖写得一手好字,日本后世都有流传(可见其颇有宋徽宗的感觉)。

这个是丰臣秀赖写的“丰国大名神”,后面也是他画的,我估计会有很多人说自己现在写得比这个无能的昏君要高超不少。。。反正你们也只能跟人家八岁时候的笔墨相比。
当然了,他俩不昏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俩也的确不是皇帝的料。
刘禅虽然聪颖,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颇有见解,但是有些优柔寡断,对于宠信黄皓这点则是刘禅情商偏低(吐槽一句,蜀国人普遍智商和武力冒尖,但是情商偏低。。。)的表现。但换个角度想,可能是大家都逼迫刘禅成为刘备,而只有黄皓把他当刘禅的原因吧。如果换成秀赖,我估计他不会去宠信什么宦官,小姓。有个那样的母亲就够他受了。
而秀赖为人则要刚毅许多,在面对德川想要其亲自前往二条御所拜见自己的时候,秀赖竟不顾四周人劝阻亲自前往,要知道此时德川已经不是征夷大将军了,将军让给了儿子秀忠。二条御所的主人自然是自己的儿子。
这个行为对秀赖这个右大臣(右大臣的位置一度被德川家康抢走,在德川退到幕后当“大御所”的时候秀忠还给了秀赖)其实是是一种侮辱,但是秀赖他敢前往就是对德川的一种有力对抗。
自然这个行为也为秀赖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其实在大阪夏之阵前德川会提出不平等条约而不是直接动手已经是对秀赖最后的仁慈,如果秀赖是刘禅的话当时可能就答应了,估计会有“此间乐,不思大阪”之类的名句了吧。

不思蜀
最后我提一下诸位觉得最不靠谱的三国无双6,其实那里面所表达的刘禅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最贴近历史的——那就是他对于这种重负真的累了。你们太难为他了。

秀赖的21岁,大阪冬之阵开始,刘禅的21岁,魏国开始伐蜀。不过我对刘禅的属性很是不满。。。这是谁干的啊。

四:真田幸村真的像赵云么?
少时了了,人到中年的时候迎来了辉煌,都一心辅佐势必被历史做淘汰的孤主。一个病死异乡,一个战死疆场。。。
将幸村和赵云这两个人凑成一对。。。我想诸位见到最多的自然是光荣的游戏(比如万恶的大蛇无双),这个事情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光荣的一厢情愿。反正光荣乱搞配对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实际上,现实中的他俩的差别着实有点大。
真田幸村也是在上回书提到过了,能帅能将,领兵布阵,修筑工事,战局判断,皆能做到;而一身是胆,护送皇嗣皇嫂(历史上刘备的老婆可没投井自杀)的赵云,其武勇显然要胜过幸村,可是文方面不知道是其真的不佳还是描写过少,总之赵云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具体地文武双全的描写。
别看文不行,但是不代表赵云智商低。有一点不知道各位注意没有,赵云大大可是颇具政治嗅觉的,比如他曾对刘备说的“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还有为了防止株连而做下的“范果逃走,云无纤介”这两件事,这个比幸村的“战法百变通,政治一根筋”要优秀不少。
结果在最近的异端学说中有人分析,赵云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厚黑学的鼻祖级人物之一,不温不火之中彰显出赵云在乱世中强大的生存本能,我觉得这个或许是赵云的福运作祟。别把过去的人看得那么复杂。真有那个心眼他早成为赵王了。。。
最后的最后,赵云大大可比真田幸村帅气多了。

33岁,幸村距离他成名还有15年。赵云距离他入蜀还有13年(以赵云168年生之论调为准)。

五:织田信长真的像曹操么?
首先这两个人会凑到一起可不是光荣捣的鬼,如果有喜欢日本历史文学的话自然会了解一位叫做山冈庄八(已故)的作家,他的几部描写日本战国的人物作品对日本影响颇深。而他的《织田信长:菊与刀》在中国宣传的时候所用的噱头就是“日本之曹操”;日本还有一位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已故)也著过《曹操》一书,并且在里面也常提及织田信长与曹操的相似性。
这两个人从性格到处事,乃至境遇和经历的事件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他俩的共同点自然是不胜枚举。所以坊间的文章自然以他俩有多少多少共同点为题写了一年又一年。在这种大势之下,又能有多大的不同点呢?
挖不出来的话,我也不会那他这两位当重头戏了。
其一,奸雄和布武的区别:在对待天子/天皇的问题上,曹操做的比信长要柔和并且高杆许多。俗语说的好,事出要有因,凭借自己的实力吞天下怎么会没人拦着你。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自己打的几场重要战役都有十足的借口。
如果曹操熬到了最后,废不废掉天子我们自然不清楚,但是那时候可就无人能与己争锋了,可见在群雄割据的乱世垂帘听政是生存法则中的上上策。
反观信长,为什么信长会闹出2次包围网,枪打出头鸟这个道理国内外都是共同的,天皇由征夷大将军垂帘,如果你垂帘了大将军不就等于间接控制了天皇,治罚纶旨(和奉天子那个一个路子)后再进行讨伐自然就有了名号。
可首先信长他不屑于讨好足利义昭,并且削弱其权利并且屡次不给其面子,后来正亲町天皇要给他征夷大将军他都不要,只当了一个右大臣(嗯,就是秀赖和家康都干过的官职),一面要求正亲町天皇给他攻打其他大名的借口,一面却想拥立他的儿子诚仁天皇上位,这让天皇的面子极度地挂不住,所以盛传天皇怀疑信长可能会取代他的位置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一个想取代天皇的人必须要除掉,光秀保皇论的间接促成人自然是信长自己。

英杰传系列,4是信长传,5就是曹操传,光荣想把他俩往一起凑不是一天两天了。
其二,反复无常要有度:曹操有仇必报,就算你对他有恩,你是功臣,只要你揭过曹操的短,或者跟曹操结过仇,最后都得落个身首异处,倒霉的文人那是不在少数。但是曹操知晓一点,那就是利用完再弄死,看看许攸,再看看崔琰和杨修。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等等成语俗语一堆一堆的。可一到自己身上就是想不起来。
而信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虽然性格上看起来和曹操有点像,但是信长做事随性成分要更大一些,所以很多明明可堪一用的人都被其给斩了。著名事例就是波多野家事件了
我事先声明,跟波多野结衣没关系。
波多野秀治曾经投靠了信长,然后又反叛了信长,在明智光秀的攻打下几近崩溃,于是准备和织田军鱼死网破。光秀劝阻其不要蛮干,当年松永久秀两次叛逃信长都原谅了他,而且在中国(日本一国的名字,相当于省的意思,位置在濑户内海往上的本州)的攻略上波多野家有地利优势。
并且光秀将自己的母亲送到了波多野家当人质以作担保,于是波多野秀治和他的弟弟就到安土城找织田信长投降,没想到的是信长竟然把他俩给杀了。得知消息的波多野家把光秀的母亲给杀了。
光秀报仇论的间接促成人还是信长你自己。
再说一点重要的,自然就是福运,满打满算,曹操吃得败仗也不少,最惨的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宛城之战,大儿子战死,侄子战死,猛将战死,死了无数士兵,就自己没事;信长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本能寺一战,死了儿子,死了基友,死了那么多小姓,自己也赔进去了。要不然怎么现在人都说运气也是实力的象征呢?
当然了,他们之间鲜明的不同点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一一举例了。

49岁,织田信长即将进驻本能寺,49岁,曹操在打扫袁绍儿子。
图文:3DM文学组——陆夫人 文学指导:半神巫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