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发1.2级地震 勿轻信日海啸袭江浙谣言_3DM单机
3dmgame
“上海发生地震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昨晚有不少上海网友在微博中声称自己的感觉到周围房屋楼房发生震动,更有不少网友表示听到一声闷响。于是很多人都在猜测上海是不是发生地震了,后经上海市地震局确认及公布震级,最终测定结果为:2012年4月2日23时27分51.9秒,在上海市闵行区发生1.2级地震。

上海闵行区4月2日发生1.2级地震
而面对这样的测定结果,不少网友都心存疑惑,为何震级这么小的地震,却会被感知的如此明显。就此,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长王绍告诉记者,地震被感知与否,还与震源深浅有关,而本次闵行地震震源仅有10公里。
事实上,比这次上海1.2级地震带来的影响更让人惶恐的是,网上一条“日本或发生9级地震的消息”被国内网络疯狂转发,而被转发的消息中称,日本南海9级地震或引发海啸,将波及中国江浙沿海地区,并直接袭击上海等大都市。因此这场巧合的地震,被网友担忧会不会是未来大地震的前奏。
对于这样的传闻,浙江省地震局发布权威消息:这种可能性很小。浙江省地震局专家表示:“我们对网络信息有一套检测设备,因此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这条微博,并且组织一批专家调来日本最新的地理数据资料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网上所说的34米海啸波及中国江南沿海地区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为何有这样的信心判定日本如果发生大地震,中国江浙、上海等地区受到的影响将很小?浙江省地震局专家认为最少有两个原因。
首先,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使日本发生强大地震,所产生的海啸在传播到中国前就已经大量衰减。
“有两个因素会对海啸传播产生影响,海水深度,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浅,对海啸的阻力越大,海啸能量衰减越快,而中日间东海的海水平均深度只有300至400米,较浅的东海会对日本传来的海啸产生削弱的作用。同时,由于浙江海域和外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并且有一些群岛构成岛链,它们就像一个个屏障保护了浙江,海啸的能量过来以后,能绝大部分被消解。”浙江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钟羽云说。
同时,专家还认为,“中国大陆架的地理构造特点能够有效抵消来自外海的海啸能量,即使真的发生模拟中的南海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绝大多数能量在到达中国沿海地区前已经被消耗完,真正对江浙一带造成的危害其实不大。”
其次,历次发生的地震已经证明,日本地震对中国的影响有限。“1946年日本南海道大地震以及去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传到江浙沿海后,浪高均不超过50厘米。”
最后。浙江省地震局专家特别提醒: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相信权威。按照有关规定,地震预报只能由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本次上海的1.2级地震,切勿轻信网上各种谣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