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你就错了!细数玩家游戏时的十大误区_3DM单机
3dmgame
在玩家云集的地方,话多的同时谬论相对的也多起来。你是不是曾经因为楼上某位小白的“高见”而微微一笑呢?或者,你是不是曾因为少不更事,口无遮拦而被人喷得不轻呢?下面的十大谬想也是十大注意点,大家要留心哦。
1 同样的引擎意味着同样的游戏

当谈到虚幻引擎制作的游戏时,我们的印象大约就是:棕黄色调,油腻无比,自由度小,还有点脏。不能说玩家的感觉就是错的,但实际上游戏引擎是经常性进行更新升级的,绝不会一成不变。而那些成功的游戏也绝不会被所使用的引擎束缚,往往能在外观和游戏方式上实现惊人的突破。以虚幻引擎为例,《Kinect星球大战》《神鬼寓言:旅程》《生化奇兵:无限》以及《无主之地2》简直多姿多彩,各有千秋啊。不说你知道他们是同一款引擎做的吗?
2 开发商得为发行商的决定负责 反之亦然

不管你对鬼泣新作的重构持什么态度(我们还是很喜欢的),你都得对Ninja Theory宽容些。他们从Capcom接到的命令就是“开发一款大为不同的鬼泣”。他们确实这样做了,系列粉丝的指责与威胁随之即来。《鬼泣五》的总监压力很大的,大部分的指责都是冲向他的。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前面左转Capcom。”大家就放过这位可怜的制作人吧。
3 要打补丁的游戏都是半成品

没有bug的游戏是不存在的,重复一遍,没有bug的游戏是不存在的。如果你觉得过去的游戏没有像今天这样打补丁就意味着他们的品质更好的话,那你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那只是因为过去互联网不发达,开发者懒得好好打磨补丁分发给玩家而已。
当然,当然。确实有那么几款游戏是显然需要回炉再造一下的,但大多数的开发者不会明知游戏有问题而把他们推向市场。要知道制作补丁耗钱耗时间,而且bug报告显然会影响到首周销量。所以宽容一点,相信大厂的诚意吧。
4 DLC就应该是免费的

不要认为主线游戏全成就之后做几个DLC任务是很自然的。开发者有时会在游戏开发中途割离出一部分内容单独发售,但这不意味着你和我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免费获取。除非发行商在游戏本体发售时有所声明或暗示。否则我们没资格认为那些内容就该算在我们花钱买的游戏本体中。这听起来是常识,但很多人真不这么想。
举个例子:《街霸X铁拳》光盘里有很多内容需要额外付费才能解锁使用。虽然观感上Capcom毫无节操。但如果他们之前没有暗示过DLC会免费或者压根就不会有DLC的话,你也不好说自己就应该免费获得这些内容。毕竟放在光盘里和数字下载没有实质分别。
5 老粉丝是上帝

在游戏开发的进程背后有很有趣的心理争斗。一方面,粉丝在很多方面比现金流还来得重要。他们可以提供指导,反馈。还能帮助宣传。所有的发行商都承认这一点,所以社区经理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扩张受众的,死死拥抱着已经很爱很爱你的老粉丝而没有突破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6 游戏越真实越好

花了整整一下午试玩《狙击精英V2》后,我们可以很自然的说现实主义并不一定是大方向。至少对射击游戏而言不是这样。 DICE这样的开发商会说自己的游戏如何如何真实,玩家更会添油加醋。但你真正使用狙击枪的后果是:暂时性失聪。而子弹射穿你的脸时看起来也不怎么有趣。现实主义有很多不吸引人的地方。当然,越真实的游戏确实对显卡的销量越有帮助。
7 所有的游戏测评都是花钱买的

不喜欢游戏的评分?恩,显然测评人一定被贿赂了,或者发行商拿游戏激活码,广告投放等相威胁。不然怎么和你想的不一样呢对吧?不过事实上,发行商的公关经理们并不怎么登门造访。说不定他们还害怕我们把这事捅出去呢?“某某公司意图买通我社测评人员……”看起来很不错啊,不知点击量会如何哦。
8 暴力游戏不该受到谴责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玩了关于链锯的游戏就会让你在生活中到处锯人。大家听到了没?好。现在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要给一个准备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有精神病倾向的人买一盘游戏。你会选《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还是《伊甸之子(Child of Eden 体感音乐游戏)》呢?限制与审查暴力游戏自然没有法理基础,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该对暴力游戏盛行的质疑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9 游戏纯属浪费时间,对儿童毫无益处

这是我辈很常听到的观点,其实许多游戏都具有创造性元素和教育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应该整天玩游戏。国外研究早已表明在线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起促进作用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对孩子很重要,在线游戏也不可或缺,但体验的时间不宜过长。调查表明,3岁儿童每天最多只能玩10分钟,而6岁儿童则不宜超过30分钟。如果儿童能够适当体验游戏, 其将从中受益匪浅。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比如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收获更多自信。
10 妹子并不是真正的游戏玩家

在游戏领域,年轻女性通常都是被忽略的目标群体。Spil Games的女性社交游戏平台拥有3000万的MAU。这类游戏的背景也许是设置成粉红色,玩家喜爱的游戏可能偏向房屋装饰或者娃娃打扮类型。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游戏颇具竞争性且用户粘性很高。玩家创造了众多虚拟人物,且把这些创造品保存于个人资料当中。信不信由你,年轻女性玩家也喜欢在游戏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