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汉化路——记引进游戏的二十年汉化历程_3DM单机
3dmgame


半神巫妖引语:
前几天和大软某副主编聊天,谈到会羡慕那种不孤单的寂寞,这也许是得到之后的某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情怀吧。于汉化界亦是如此,得到了民间汉化之后反而偶尔会怀念起那种苦苦等待官方汉化一年半载的痛楚了。欣慰文学组陆夫人搜集大量资料写的这篇官方汉化二十年大回顾,是为纪念吧……
汉化这个事情,复杂而又坎坷,复杂是天朝的特色,坎坷是辛苦的历程。对于汉化故事,手中现有的这些八卦和资料我估计拿来写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都绰绰有余.不过今天在这里,我只介绍以下授权汉化(大家俗称叫官方汉化)在中国是如何活着的。
1990~1995.万籁皆兴,唯汉化不醒
(首先,这种五年计划般的区分方式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正规,但是考虑到能让玩家们能够 短时间内接受,所以出此下策)
电子游戏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盛的,而我们中国则是在90年代早期赶上了电子游戏市场的末班车,那个时候的天朝游戏机市场很兴盛,游戏机和卡带大卖,电脑游戏也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可参阅《乌鸦乌鸦叫》,不是我写的那篇哦)
虽然游戏卖得很火热,但是游戏汉化的数量与游戏贩售的数量相比却低得可怜。在那个年代,游戏的汉化接近99%都是港台方面作的,在外的孩子果然一直跟着世界的脚步走。大陆方面虽然游戏厂商也不少——但是观念过于陈旧,而且急功近利——所以都是以卖主机为主。根据我的多方查证,貌似中国大陆就1994年汉化了一款以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教育软件,再来可能就要等1996年的游戏《凯兰迪亚传奇3:玛尔寇的复仇》了。

此图是《凯兰迪亚传奇2:命运之手》,第三波发行,94年出的繁中汉化
还有客观原因就是在当时没有几个外国游戏商在中国大陆有分公司。自然也不能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天津光荣就是含有的几杆大旗,光荣颇有远见的知道三国题材的游戏毕竟还是要找他的发源地做才原汁原味。(但是在早期的中国地区,天津方面还是打下手比较多,台湾光荣负责卖)

《三国志3》1993年出。这版汉化则是1995年
那时候,光荣公司还爱着电脑。
1996~2000.兴起五年,竟赶超今天
总结这5年里面的汉化,有前景,无态度,有责任心,无热忱,缺恒心。
之所以这是游戏汉化兴起的五年,其缘由自然是单机游戏在五年来的兴盛。国产游戏不论,各路外国游戏在这期间被纷纷引进国内,那时候对于18X的内容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只要不太恶心,而且不太和色情打擦边球就可引进国内,所以更不要说什么和谐了。

这款是2010年CYBERLORE的游戏《王权:幻想王国》,汉化倒是2001年由北京晶合互动引进的,不过看着图片里面这么多不带肉的骷髅还有个露大腿的女巫(转过来就露了)都没有被“和谐”,可见当时的社会有多么的和谐。
有这么多游戏涌入中国,在英文还不太普及的当时,怎么能不给游戏汉化呢?
遗憾的是,虽然引进游戏的厂商想到了给游戏汉化,不过他们的对游戏汉化的态度却不是很高,很多游戏的汉化都是游戏厂商花廉价的钱从英语专业的大学请过来2~3个大学生(很多的游戏就1人,更有甚者随便找个小弟兼职翻译),让他们照着文本生硬翻译,而且翻译完后大多不会在游戏中进行校对,造成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笑话。说白了,当时全国的游戏汉化人员可能都没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多。

最著名的一语双关的笑话可能要数“踢牙老奶奶”了。
对于这个事情,我只能欺骗自己,那时候游戏刚兴起,汉化刚兴起,不受到重视很正常。。。很正常。。。
索性,当时天朝的人们都很天真,善良还有责任心,所以汉化人员不会落掉任何一个角落(技术上遗落不算),老玩家会看到尽管翻译的很差劲,但是很尽力。比如下面这张图。

左上是1999年《奇迹时代》1的地图编辑器, 左下是《国王的恩赐:戎装公主》的编辑器(台湾英特卫代理翻译为《英雄大帝:女王之刃》,如果没有老国王恩赐,这个将是一个多么霸气的翻译);右上是1997年《魔法门系列之英雄无敌Ⅱ:延续的战争》的地图编辑器,右下是2011年《魔法门之英雄无敌Ⅵ》的地图编辑器(UBI上海,这两款都是你引进并翻译的,差距这么大你让我说什么好)
地图编辑器这种东西,从咱们玩家的角度来说是游戏的续命法宝,更是一款游戏的精华所在;而从游戏商的角度来说,编辑器就一款游戏的边角料。耗费员工工时(就得多花钱),增加游戏引进时间,耽误自己挣钱的鸡肋。
但就是这种边角料,鸡肋的东西,在当时都给翻译了,这让我对现在的游戏公司表示强烈的不满:过去做不到的事情现在也做不到,玩家可以原谅你;过去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却做不到了,这种相隔十几年的巴掌那真是一扇一个响——我们天朝玩家上千万,99%的人都有一双手,你们这些游戏公司有几张找借口的嘴,有几张不要的脸?
有人可能要给他们挽尊,你说的这种东西机翻就能做到,何必如此的抬高?当年的机翻没有现在轻松。更没有什么百度词典,有道在线翻译,而且就你一个人。而且机翻这么举手之劳都不想劳一下么?
关于热忱的方面,这个实在是没办法为难当时的汉化人员,。社会大环境在那里,虽然他们是英语专业,但他们不一定喜欢玩游戏,所以很多游戏里面出现很牵强的翻译,或者一些游戏专属名词翻译的错误(尤其是奇幻游戏)等等,在当时这都是常见病。要不然“老头滚动条”是怎么来的呢?

再举个“半神巫妖”的例子,最高级的巫妖现在游戏圈里面有两个叫法,半神巫妖和巫妖王。王这个字眼有一定的权力和统治的映射。实际上,越高级的巫妖他们对于人类的那种欲望看得就越淡薄,死亡的他们获得了理智,剩下的只有对学习的渴求。所以不要见着巫妖就懂不懂地叫巫妖王,耐奥祖和阿尔萨斯那种是少数。
(编辑半神巫妖注:关于半神巫妖,其实可以算作“错误”的翻译,demilich在龙与地下城规则中指的是巫妖进化后更高的形态,可以是一颗头骨或者一根手臂,所以应该翻译为半巫妖。当初考虑到“半巫妖”容易被误解而且体现不出demilich更强大的力量,所以翻译为半神巫妖。)
再有要命的一点,就是天朝对于各行各业都一个“一线齐”的指标,对于翻译行业的指标就是最著名的“信达雅”,1991年给文学翻译定下的规矩被慢慢展开,动漫,影视作品等等都要按照这个标准靠齐。别的行业不说,游戏汉化刚刚起步,上来就被套进这个框框里面,一时间盲目地追求“雅”,你现在连“信”都达不到,那能“雅”成什么样子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当时翻译的渣我们原谅,因为翻译的人往往不喜欢游戏(所以,翻译的渣的原因就应该找请翻译的人),但是那种责任心我们很欣慰。

牛蛙双碧,上帝也疯狂,主题医院(台湾方面为杏林也疯狂)
对这5年还有最后一条,就是没有恒心。
怎么说呢,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坏毛病——喜欢一锤子买卖,各种东西交钱走人,这毛病夫人我也有。游戏也是这样,花钱买完代理,发售赚钱,就不管后续如何了。
可大家知道,游戏这个东西不是出完就没事的,资料片啊,各种PATCH啊,还有当时初见端倪的万恶之物DLC啊(其实资料片,PATCH,DLC这三个东西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由这些东西所增加的游戏内容往往会伴随着文字内容的修改和文字量的增加。
而这时候我们的天朝这个一锤子买卖的习惯就要了亲命了,当时很多大作的资料片和增值版都没有翻译,比如暗黑破坏神1的资料片地狱火。据谣传说要代理地狱火这个资料片需要额外给暴雪付费,所以游戏官方的人就想,有个原版你们这些玩家凑合玩就得了。
下面呢?那些游戏公司下面就没了。

虽然有人常说自己玩到过地狱火的汉化版,不过仔细看这两张图是有区别的。地狱火的后面是火焰,和一个二字的爪痕(血痕?另外大家发现没有,暗黑3的和这个很类似);而原版的后面是暗黑破坏神的大脑袋。而且,现在网上流传的汉化版也是原版的汉化补丁(里面还有官方自述文件作证,不过没什么人看),如果真心有的话,还请提供实物而不是嘴。

关于自诉文件我真心想说一句,翻译的如此传神。
2001~2005.汉化巅峰,缘起网游风
这个时候,中国游戏市场开始走上坡路。不过大家要注意,是游戏市场而不是单机游戏市场,因为在这时候网络游戏开始在国内兴起(网络游戏风国外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咱们又赶了一个末班车)。在同样投资下,有着持续性盈利并且高回报率的网络游戏显然比单机游戏更得拜金主义的中国游戏厂商喜欢,所以网游兴起伴随着开始走下坡路的单机游戏。
这时候游戏公司自然也能发现,出钱请人汉化一款单机游戏的工作量和所得回报之比,远远不如出钱请人汉化一款网络游戏得到的多,所以汉化这个小型产业也就向网游靠拢了。
所以,这时候官方汉化游戏主要集中于网络游戏。第一波的千年、石器时代;第二波的传奇,红月、龙族;还有骑士OL、精灵OL、MU和EQ等这些图形完善的早期3D网游。哪款不吸引当时的玩家?哪款不需要汉化?。

在那个全宇宙还不是棒子的年代,红月和龙族一度被誉为改编游戏的精品,如果没有汉化,我们怎么知道韩志华和小罗的纠结,怎么知道艾德布洛伊能否挂起大暴风。
抛开网络游戏这个刺眼的字眼,当时的游戏汉化人员已经成型了。他们往往是外语专业出身,或者很高的学历,而最主要的是对游戏有着很深的热忱,并且以为游戏汉化而骄傲(其实呢,其实很多人都是故意做给父母长辈看的),还有那持之以恒的责任心。比起雇佣他们的那些奸商来说,他们才是一款引进游戏的灵魂。
拿魔兽世界举例,这款游戏在中国的成功是必然的,以汉化的角度来说,在此前没有一款网游有超过魔兽世界的文字量(始祖级别的EQ和网络创世纪都没能做到),而对于这工作量堪比翻译一部外国小说之多的现实下,我们的汉化人员给我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游戏文本99%汉化(就事论事,毕竟有些地方没汉化到,比如从某些生物身上偷到的小册子),而且译文读起来很流畅而不生涩,还有对那些BOSS台词的把握完全不亚于原版,这也让配音演员有了很好地发挥,不然怎么会有经典的“时间就是金钱,我的朋友。”

这首诗,他的背景故事说明了一切,这个翻译的语境也说明了一切。
我夸大了?没有,再举个例子。每个种族的男女各有一系列的,多种多样的台词,这种调剂品在现在的那些网游里面都少见,如果你不翻译的话,与其要配音演员照着英文复读一遍还不如直接上英文。
最让人不爽的还是一锤子买卖的问题,不论是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我们国内总是要落后外国最少一个版本,而这种版本间接拖累了汉化的水平,文字汉化量降低,汉化临时工的接替导致汉化风格差异过大,文字汉化顾头不顾尾。
尤其是这个汉化顾头不顾尾,所以在翻译一个游戏名词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游戏后续版本,比如英雄无敌4(之所以多次拿英雄无敌举例,因为这玩意我顺手。。。),死亡城堡势力里面的力量英雄英文是DEAD KNIGHT也就是死亡骑士,但是不知道官方怎么想的翻译成为了暗黑骑士,这也许是和谐的雏形?好吧,在接下来的极速风暴资料片当中,过去的暗黑骑士回归了,人家英文是正牌的DARK KNIGHT。骑虎难下的第三波不得不把他翻译成为黑暗骑士。
暗黑骑士,黑暗骑士,怎么这么别扭。

还有英雄无敌系列著名的亡灵巫师:山德鲁。H1仙朵拉,H2桑德罗,H3山德鲁,H4山德罗——你难以想想这是多么大的悲剧。
2006~2010.游戏快餐,汉化也凄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节奏在加快,动车也在不要命地提速。
这五年来,不断有外国游戏公司进驻中国:EA中国,UBI成都(UBI上海96年进驻97年挂牌,他们以碧汉公司做架子负责卖游戏,UBI成都只负责打下手,很像当年的台湾光荣和天津光荣),2K中国,索尼中国等等。
在这种二次爆发的情况下,引进的单机游戏却寥寥无几,用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大家最喜欢的枪车球更是稀少的可怜。反观之下,网络游戏却在以几何方式增长着,制作和销售网络游戏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我觉得蝇生那啥更贴切)般一个个冒出。

在我记忆中,在08年2K的生化奇兵之后就没见过有国外的射击游戏进驻中国了。而这个生化奇兵更是被和谐的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游戏汉化行业仍在原地踏步,引进的游戏还是只有2~3个人汉化,而且类似地图编辑器,语音台词或者一些普及性的英文说不翻译就不翻译,能省则省。翻译质量更是毫无长进,大有“比肩赶超”之势。网络游戏的快餐化让汉化跟着一起快餐。

看看腾讯这款游戏《第九大陆》,竟然拿语音作为噱头进行宣传。主题医院(这家医院的负责人是个骗子),帝国时代(什么?好。建筑工),当年有中文语音的游戏那真的是一抓一把。
这种必须要,必须有的东西竟变成拿来作为宣传手段的稀罕物件,由衷觉得这是一种悲哀。
实际上,如果只是这样还就能忍受,可是无下限的游戏公司没等汉化完就拿上了台面,不汉化全是态度问题,没汉化完那可就是质量问题了。还有更无下限的事情,比如“空轨翻译事件”。不过这个事情的各种原因也只有英雄传说的骨灰粉丝能够说得清了。

英雄无敌6,这张地图文字介绍是中文的,标题却是英文的,游戏的边角地方充满这种一半中文一半英文,本身游戏质量因为制作组和发行商之间闹矛盾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汉化质量又这么低下。天朝的游戏环境是那么的敏感而又特殊,只要第一印象不好,不论你后期做多少补救都是于事无补的,人们都只会记得你是BUG,BUG,BUG。
结语
其实到现在,民间汉化遍地都是,很多人都想为自己心爱的游戏出把力,哪怕不要钱、不署名。由衷举得中国的这些游戏厂商观念有问题,既然我们这些人已经都是肥羊了,你们就不能多宰一刀,好让我们买游戏的时候安心再被宰一刀么?怕泄密?你可以不给游戏本体,脑补达人遍地都是,低级水平的我都能不照游戏汉化英雄交锋;怕泄露文本?破解都能封得那么死还怕文本不成?
最后,本文原旨在和新《乌鸦乌鸦叫》呼应,和最近的汉化事件着实没什么关系,夫人我成文较慢,所以这个突发状况赶到了前面。不过官方的汉化都这德行了,咱们再不支持那些民间汉化的精品。。。

最终受罪的,还是大家。
图文:3DM文学组——陆夫人 文学指导:半神巫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