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AD WALKING - 细数活死人的前生今世_3DM单机
3dmgame
把世间万物关在一起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笼子就不会好受了。 -- 司汤达
引用的这句名言只是调侃。但是不可否认,随着近代娱乐产业的发展,活死人已经成为流行“怪物”的一个大系列。自成一体的吸血鬼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僵尸和丧尸已经有了自己的基本形象。早期电影产业化妆技术和特效技术不发达,一些幻想中的怪物表现起来颇为稚嫩。从6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工业尤其是科幻类电影在化妆和特技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僵尸这一形象从原本的阴森尸体变为血肉模糊高度腐烂的恐怖怪物。在这时期,对僵尸文化的推广做出贡献的一位电影人不可不提,他就是被誉为现代恐怖电影之父的乔治·A·罗梅罗。他的经典之作《活死人之夜》几乎对今天的僵尸形象做出了定义,也把僵尸电影独立为一个类型。乔治·A·罗梅罗于1940年出生于纽约,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后,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资成立了Image Ten公司,他们自掏腰包凑了十几万美元拍摄了《活死人之夜》这部低成本的黑白片在60年代末的美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票房,人们对于僵尸的兴趣远远大于他们的估计。本片于1999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电影目录,对于一部Cult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殊荣。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现代僵尸文化的先河,更是在人文意义上赋予了僵尸别样的含义。影片充斥着空虚残忍的暴力表现,反映出了背景年代的社会环境。其中的杀戮感是对越战的情绪表现,凶暴嗜血的僵尸被“自卫”的民众用各种手段杀死,飘荡其中的原始快感和满足与70年代初期美国文化的主题完全一致 -- 空虚、颓废和恐惧。十年之后的1979年,乔治·A·罗梅罗再次出击,拍摄了“活死人三部曲”的第二部《活死人黎明》。这部作品在2004年被扎克·施奈德翻拍,获得的评价不在原作之下,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导演也在两年后凭借《300勇士》广为影迷熟知。
在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中,僵尸相关的规则也基本被日后的作品沿袭。

乔治·A·罗梅罗,现代僵尸电影之父
一、不再与伏都教的法术直接有关,而是通过某种不明的外来因素导致尸体异变,复活。僵尸失去了人类智力和情感。
二、僵尸高度腐烂、步履蹒跚,本能地攻击活人并会撕咬、啃食活人的身体。
三、感染性。被僵尸撕咬或者其他途径的体液交换者,会渐渐转变为僵尸。
作品:《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本片似乎有些幼稚和蹩脚。但是和许多开山鼻祖一样,本片为之后的同类型作品提供了蓝本。故事讲述了七个人无意间闯进一个农场,被突然袭来的僵尸群困住,一起逃出生天的故事。僵尸的出线几乎没有理由,影片给出的解释是:地狱已经满了,鬼只能往上爬。这一句话的背景设定颇有寓意而又随性。影片除了表现僵尸的残忍恐怖之外,还描写了在极限环境中人性的恐怖一面。当然,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动作戏非常蹩脚,场景也不够丰富。而且该片有一些地方被人批评为“体现出深刻的种族歧视”。


《活死人之夜》中的僵尸已经颇具雏形了
作品:《惊变28天》(28 Days Later,2002)
又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恐怖片。英国导演丹尼·鲍尔执导,这位文艺片导演以青春题材的《猜火车》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誉,2002年毅然转战恐怖片,果然为丧尸题材电影树下一杆大旗。故事讲述了英国伦敦因为病毒泄露成为尸城,几位市民死里逃生,听说某处有一些军人建立了防御工事和安全地带。这几位市民历尽艰险终于与这群军人汇合,然而万万没想到……本片设置了一个转折的悬念,让观众思考当人面对疯狂的时候,人性也会展现原始和疯狂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采用了手提式DV的拍摄方式,画面写实感十足,为僵尸片开拓了一条新路。

本片的DV拍摄效果非常讨巧
作品:《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2004)
本片翻拍自1979年的同名作品。很多僵尸片影迷把本片列为“史上最好看的僵尸片”。影片用一位女性作为切入故事的主要角色,增强了无助和绝望的感觉。主创人员集结了僵尸题材作品的各路精英,故事结构、化妆、恐怖元素、人性的描绘等等各个方面都创造出了这一类型的最高水准,是僵尸粉丝的必修课。


僵尸片的高峰作品
作品:《死亡录像》([Rec],2007)
这是一部小成本的西班牙恐怖片。特点之处在于全程以摄像机的视角展开,观众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临场感极强。电影的优点是节奏紧凑,全程摄像机视角相当于观众的主视角,在此状态下观察到的僵尸肆虐极为刺激。影片的故事服从于拍摄手法,刻意没有讲得很清楚。虽然影响了观众对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却也平添了普通电影难以达到的代入感。


全程摄像机视角,乍一看还以为是真实的纪录片
作品:《我是传奇》(I Am Legend,2007)
这是一部风格非常独特的丧尸电影。影片的开始故事的舞台纽约已经是一座死城了,变异的丧尸统治了世界,主人公的血液由于对病毒免疫,加之他本身的生存能力优异,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活人”。在孤独中寻求希望还是绝望,这是本片的精神核心。主人公的生活在这座死城里和假人说话、随意拿取已经毫无意义的财物、找寻生活供给、锻炼身体、消磨时光,还有他最最重要的一件事 -- 寻找其他的幸存者。影片提供了两个结尾,都非常发人深省。本片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丧尸电影。


偌大的空城只有自己,如何成为传奇
作品:《僵尸僵尸》(Zombie Zombie,1984)
这款1984年的僵尸游戏的平台是ZX Spectrum,相信没有多少人“有幸”玩过。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手动操作角色,引诱僵尸到建筑物的边缘让他们掉下高楼摔死。玩家可以乘坐直升飞机抵达不同关卡,降落后就会有僵尸主动上来追击……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英国当地媒体给了8分的评价……本作售价6.95英镑。


至少僵尸开始走进电子游戏世界了

这台主机不知道谁会眼熟呢……
作品:“《死亡之屋》系列”
世嘉的著名光枪射击游戏系列,可以说是僵尸为主角的光枪游戏代表。系列曾经登陆过许多平台,为广大玩家熟知。游戏本身对僵尸的描绘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刺激的游戏流程和容易上手的操作深受人们欢迎。在同类游戏中游戏性算是比较丰富的。

从目前开看,这个系列已然江河日下
作品:“《求生之路》系列”
脱身于“半条命”的新一代僵尸游戏佼佼者。游戏采用纯FPS的方式,讲究和队友配合杀敌。在风格类似的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正是高水平的多人协力模式,四名玩家要紧密协作才能从重重尸海中逃出生天。本作中的僵尸行动速度非常快,攻击欲望也很强。用各种武器横扫僵尸的爽快感一流。著名制作人小岛秀夫在玩过本作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大批袭来的僵尸,给人很大压迫感

合作是本作的精髓
作品:“《尸人》系列”
SCE第一方恐怖大作,这是一款非常有特色的恐怖游戏。和血淋淋的美式恐怖不同,本作“活死人” -- 尸人的存在充满了诡异的压迫感。游戏有一个极其创意的系统 -- 玩家可以转换到尸人的视线观察世界……实际体验中,这个设定将带来非同寻常的恐怖感。故事方面,这款游戏也充满了东方恐怖片的要素,惊吓的根源不仅仅是来自视觉,更多的是来自心理。游戏采用群像剧的表现方式,讲述不同时间线上不同人的遭遇。此刻控制的人在另一个人的故事线索中说不定就会扮演意想不到的角色……玩家将其汇集成统一的时间线后,会感受到难以言喻的恐怖感。

日式僵尸绝对另类震撼
作品:《战栗》
Michael Jackson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战栗》(Thriller,1982),主题就是僵尸,而影片的MV在全球更是造成了极大的轰动。MV中,MJ和女友在夜晚路过墓地之时,僵尸开始破土而出,而MJ也变成了一具僵尸,他们在街上排出整齐的队列,跳起那段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僵尸舞步。而整个影片惊悚的地方更在于层层相套的剧情,首先MJ变成狼人只是一部电影;接着的MV主体部分 -- 僵尸乱舞只是一场梦;最后,从梦中惊醒的女友要回家时,MJ回头一瞥,露出自己妖怪一般的黄色眼眸……这个MV以《Michael Jackson’s Thriller》为名单独发行,成为世界上销量最高的MV,达到900万张,也正是这段MV,让无数的人领略到僵尸的独特“风采”。

不容置疑的绝对经典
这里想再次提及僵尸与丧尸的区别,之前说过,僵尸与丧尸的区别就是是否从活人转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条似乎和传染性矛盾了 -- 受到僵尸侵袭的一般人也会慢慢转变为僵尸,这不就是说明僵尸也有可能从一般人转化而来么?当然也有人主张爆发根源不同,僵尸的爆发根源是来自鬼神法术等奇幻原因,丧尸的爆发根源往往是病毒等“科学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具体作品的背景设定是为具体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服务的,其次僵尸也好丧尸也罢毕竟是架空的存在,过分追求二者的区别和定义显得意义不大。
以上的基本形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其他作品沿袭,不过其中也不乏再某些方面超越本作的作品。意大利著名恐怖片大师卢西奥·弗尔兹Lucio Fulci的作品《生人勿近》(Zombie2,1979)就是其中的有代表。剧情讲述在加勒比地区的一座小岛上,大全僵尸复活,由此引来一场血雨腥风。本片的特点是把僵尸的恐怖压迫感放大到极限,在视觉表现上也更为直接残忍,扎眼球、直接啃食人肉、野生动物与僵尸的另类互动等特写镜头让一般人感到不适。之间还穿插一些色情的桥段使本片绝对被列为少儿不宜。与此片类似的还有大导演彼得·杰克逊的《群尸玩过界》,也是重口味的。


《生人勿近》即使在僵尸片中也算得上重口味
跨越21世纪之后,僵尸片的剧情结构和卖点已经渐渐进入瓶颈,大肆的血浆喷射和暴力表现成为唯一的噱头。也有许多电影人尝试进行改变,从风格上拓展僵尸片的可能。其中最为成功的要数英国年轻导演埃德加·赖特的《僵尸肖恩》。这部片子看似和一般的僵尸片类似,但看过的人会发现整部电影中弥漫着一种有别于恐怖电影的气氛,更像是一部黑色幽默的戏剧。影片试图将“人情”最大程度地带入故事,主角肖恩的观众代入感很强,僵尸似乎再一次变成了配角,整部影片其实都是在展现一个普通人的平庸生活在巨变下呈现出的闪光点。独特的英式幽默和才华横溢的对白让观众体验了僵尸片的另一面,故事的结尾,僵尸的形象转变隐喻颇深、极具才华。

黑社会大哥们火拼僵尸……
与此同时,活死人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作品中的活死人不再是步履蹒跚的家伙了,它们可以奔跑,更加疯狂。还有些活死人变得更聪明,甚至会集体作战,进行“智慧捕猎”。总而言之,形象定义的变化是因为作品的表现要不断求变。一切设定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随着电子游戏画面表现力的进步,僵尸题材的电子游戏注定要与电影分庭抗礼。《生化危机》无疑是将丧尸的概念发扬光大的作品,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活死人题材的电子游戏。但是《生化危机》成功塑造了有别于僵尸的活死人,僵尸是鬼神题材的产物,如果你是一个无神论者,可能就会自动屏蔽掉一些恐怖感。而丧尸是受病毒侵袭变异的人类,虽然也是架空设定,但现实的世界观毕竟更具有真实感。病毒、封闭场景、孤独对抗、阴谋、多种变异生物等等要素让《生化危机》一夜之间成为电子游戏界标志性的作品。也许正是3D图像表现力给了玩家前所未有的带入感 -- 与坐在电影院不同的更直接的互动恐怖体验。
“《生化危机》系列”一路走来,已经渐渐脱离了丧尸恐怖感的卖点,丧尸本身的形象和定义也有一定变化。尽管各种游戏性上进化非常棒,不少老玩家恐怕还是会怀念当年丧尸带来的那份单纯的恐怖。

“《使命召唤》系列”的僵尸模式游戏性很棒
近年来还有一款丧尸游戏值得关注,那就是纯粹以杀戮丧尸为乐趣核心的“《丧尸围城》系列”。新作《丧尸围城2》的表现非常出色,游戏的娱乐性、可玩性之高在缺乏创意的当今游戏市场出类拔萃。本作中丧尸彻底变为游戏的对象,数量众多的丧尸只有一个存在目的 -- 被杀戮。残忍和创意的杀丧尸方法成了乐趣,也许有人对这样的作品颇有微词(笔者就是其中之一),但却不能否定“存在即为合理”。一件事物既然存在,就说明有它存在的空间和意义,部分人的主观喜恶不应该也难以左右它们的发展。


《丧尸围城》系列俨然已经成为同类游戏的一哥
除此之外,近年来僵尸作为一种噱头和卖点开始”感染“各种游戏类型。比如之前颇为火爆的《植物大战僵尸》,Q版的僵尸已经不再吓唬人的怪物,反而颇有几分“可爱”。“《使命召唤》系列”也是,原本写实的战场FPS突然加入了打僵尸的迷你游戏。虽然设定上游戏无厘头,迷你游戏的素质可谓超一流。平衡性、可玩性、刺激性、合作性完美融合在了一款小游戏中,迷倒了数以百万计的玩家,一旦玩过这个模式的人很容易沉迷其中。如今“僵尸模式”几乎演变成系列的另一大卖点。紧跟着僵尸的风潮,《如龙》新作竟然也大搞僵尸剧情,对此乐观还是悲观,这真是见仁见智了。除此之外还有《荒野大救赎》的新DLC也是惊喜的僵尸模式。我们不禁放开思维想象 -- 将来还会有多少款大作会出“僵尸模式”?

僵尸国度采用俯视视角,游戏的光影效果非常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