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9对比DX11!《F1 2010》全方位游戏评测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作为第一赛车运动,F1(Formula 1,一级方程式赛车)是世界上最昂贵、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这项运动包含了以空气动力学为主,加上无线电通讯、电气工程等世界上很多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很多新的科技都是在F1上得以最初的实践。
PC平台的F1题材游戏数不胜数,不过在近些年,由于Sony买断了F1的独家游戏授权,所以使得F1游戏的正规改编游戏在此期间仅仅出现在PS2和PS3主机上。随着授权期的终止,Sony停止了向F1赛车协会支付授权费用,而英国著名游戏开发商Codemasters随后官方宣布,他们抢先拿下了F1赛事的全球独家游戏改编权。
最昂贵、最高科技的第一赛车运动:一级方程式赛车
现在,无数车迷期待的拥有正式授权的F1大奖赛游戏《F1 2010》终于来到了玩家面前,Codemasters用Ego Engine游戏引擎打造的《F1 2010》拥有出众的游戏画面,并支持DirectX 11.0,拥有完整的赛季模式让车迷可以尽享真实的F1比赛。
今天,我们就为喜爱赛车运动的玩家献上一篇完整的介绍和评测文章,在文章中我们会详细介绍F1 2010赛季的相关比赛规则,让大家能更快速的融入到这款游戏和F1赛车运动中。
◆ 《F1 2010》游戏介绍
由知名厂商Codemasters所制作的《F1 2010》,除了能让玩家体验完整的F1赛车生涯,还能驾驶现实赛事中的F1赛车,狂飙在世界各地知名的一流赛道上。游戏收录了红牛车队、宝马索伯车队等F1赛车迷如数家珍的代表车辆,还能与F1赛车名星迈克尔舒马赫在场上一较高下。
Ego Engine游戏引擎为《F1 2010》带来了逼真的游戏画面
《F1 2010》将含有一个职业模式,以及冠军模式,大奖赛和计时模式,都会让您乐于忙在其中。得益于Ego Engine游戏引擎和DirectX 11特效,《F1 2010》可以呈现动态模糊、立方体贴图等后期效果,特别是在下雨的时候,阴沉的氛围非常有感觉,前轮飞驰溅起的雨水也会真实地落在你的头盔上,干扰视线。
| 按照Eden工作室设计师的期望,无限试驾2被打造成一款大型多人竟速类游戏。该作不仅仅包含了生动的地中海场景,同时也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跑车充斥其中… | 游戏名称 | F1 2010 | |
|---|---|---|---|
| 英文名称 | F1 2010 | ||
| 制作厂商 | Codemasters | ||
| 代理厂商 | Codemasters | ||
| 游戏类型 | RAC竞速 | ||
| 发行时间 | 2010.09 | ||
| 3D API | DirectX 9.0c/11.0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F1 2010专区
《F1 2010》的制作商Codemasters从发行之初就瞄了游戏的真实性,《F1 2010》将成为迄今为止最接近真实赛道的一款游戏。车损系统,天气状况,多变的赛程等等一切都是需要在本作中考虑的内容。
“没有失败,我们不希望玩家一天到晚只是在跑圈。”《F1 2010》开发团队成员Paul Jeal介绍时说:“我们希望玩家能够真正像一名F1车手一样。充分考虑天气因素,赛道因素,何时选择最佳超车时机等各种因素。”

在经历了试玩后,国外知名游戏网站IGN对游戏做出了8.5分高评测,并称其为史上最好最真实的F1游戏:
- 整体8.5:典型的Codemaster的精巧设计,唯一的弱点是游戏中的HUD。
- 画面9.0:F1 2010看上去极富魅力,它真正的成就在于表现这项体育运动的时候加入了一些个性的东西。比如暴雨天气
- 声音8.5:凶悍的引擎声音非常震撼是种享受,但游戏中的背景音乐无法给人留下印象,团队语音和新闻发布会也是如此。
- 游戏性8.5:作为一个F1游戏,它的操作是有失以来最好最真实的,比赛本身也很紧张激烈。
- 持久性8.5:生涯模式。
◆ 游戏官方最低配置需求
可能与游戏在未来推出DirectX 11补丁的缘故,游戏开发商仅公布了游戏的最低配置需求,下面我们来看看:
- 操作系统:Windows XP/Vista/7
- 图形API:支持DirectX 9.0c
- 处理器:Intel Core 2 Duo @ 2.4GHz或Athlon X2
- 内存:1GB RAM(2GB Vista/7)
- 显卡:GeForce 7800 / Radeon X1800或更好
- 硬盘空间:12.5 GB
◆ 游戏官方支持的手柄及方向盘
- Microsoft Xbox 360 Controller
- Microsoft Xbox 360 Wireless Racing Wheel
- Microsoft Sidewinder Force Feedback Wheel with Force Feedback
- Fanatec Porsche 911 Turbo /Turbo S /GT3 RS Wheel
- Logitech Dual Action
- Logitech MOMO Racing
- Logitech MOMO Force
- Logitech G25 Racing Wheel
- Logitech G27 Racing Wheel
- Logitech Rumble Pad 2
- Logitech Cordless Rumble Pad 2
- Logitech Driving Force GT
- Thrustmaster RGT Force Feedback Clutch Edition
- Thrustmaster Ferrari 430 Force Feedback Racing Wheel
游戏一开始时,会先从建立玩家个人资料开始。建立个人资料的方式很特别,玩家会进入一场公开的记者会中,透过记者的发问让玩家从中建立资料。在这里玩家可建立姓名、匿称、游戏难度、效命的车队、参赛的季数等资料,完成记者会后就能正式进入游戏。
主选单的呈现方式与《尘埃2》类似,玩家会置身于赛车的会场中,通过左右按键选择相应的选项,今后玩家重新启动游戏时,也会直接跳到赛车会场里。

在这里可以查看每只车队的详细背景资料和信息
在这里选择头盔,上面印有相应国家的国旗标志
在这里可以查看赛车手的历史信息和个人资料
游戏提供了生涯模式、计时赛、大奖赛与多人连线游玩选项。第一次接触F1赛车的玩家,建议可以先从计时赛开始练习,因为计时赛提供玩家无对手压力的驾驭,还有幽灵车的设计。透过幽灵车与路径引导线的练习,让玩家能快速熟悉F1赛车的过弯方式和每一条赛道,并从中找出自己驾车的缺点。
计时赛“Time Trial”可以让玩家快速熟悉赛道
大奖赛模式可以让玩家完整的体验整个赛季的全部赛事,当然玩家也可以选择赛道的数量、是否开启练习赛和排位赛、赛程的长度(从一圈比赛、三圈比赛、10%赛程到完整的100%赛程)等等。
大奖赛模式是赛车玩家最应该体验的模式
在我的F1“My F1”选项中,提供了游戏的所有设定,包括控制键位的设定、游戏信息的面板显示、音频和图形选项设定、个人信息设定等等。

不论是在生涯模式还是时间竞赛,在出赛前都能在维修厂进行车辆的调校。一旁的工程师会在车手座位的前方装上一部电脑,里面会提供场地的气温、风速、降雨率的资料,从这些资料让玩家能够决定用哪种调校的数据参赛。
无论哪种模式进入游戏,在车库的Pad上可以看到所有的相关信息
打开电脑上齿轮图案的选项,这里是让玩家进行车辆微调的地方,游戏能调校的项目琳琅满目,从车高、风阻、下压力等都能微调,针对懂车的玩家是个很好的设计。
此外在这里还可以对赛车详细调教,包括刹车、下压力、档位等等
游戏也顾及到入门玩家,初学者可以直接使用游戏预设的调校进行比赛。唯一要注意的是,使用预设调校的选项时需要配合天气调整的等级,因为F1赛车在晴天时所使用的车胎与下雨天时大不相同,配合赛道天气做正确的调校是入门的重要知识之一。
PC平台上的精品赛车游戏一直被EA的《极品飞车》系列所垄断,但是随着近些年《极品飞车》系列的可玩性下降,Codemasters异军突起,成为了目前赛车类游戏的多产开放商,并且游戏的品质也都非常出色。
Codemasters推出的赛车游戏涵盖面很广,从拉力赛、街道赛再到现今推出的F1一级方程式大赛,各类赛事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下面我们就来回顾近些年Codemasters推出的赛车大作。
◆ Colin McRae Rally
Codemasters早期涉足赛车游戏领域的游戏便是《科林麦克雷拉力赛》(Colin McRae Rally)系列,而且此系列的品质极佳,尤其是前几代作品可谓拉力赛游戏的典范,对赛车模拟非常到位。
Colin McRae Rally 2.0
◆ Colin McRae Rally 2005
《Colin McRae Rally 2005》是系列最后一代以年份/数字命名的作品。本作更是在画面效果上进一步提升,在游戏当中玩家可以看到宛如真实车辆般的拟真程度,举凡从车辆的车窗、车体反光等等,当玩家的车辆沾到尘埃泥巴时,也会有不一样的污垢斑点,在较高的难度之下,玩家的车辆还会因为碰撞或翻车等意外而呈现出损伤的状态。游戏场景当然也是相当逼真,一草一木都忠实的呈现出来。
Colin McRae Rally 2005
◆ Colin McRae Rally Dirt 2
《科林·麦克雷:尘埃2》是07年上市的越野竞速类作品《尘埃》的续作,新作在画面、物理、职业生涯,及多人连线方面有长足的进步。该作在北美以外地区将被冠以《科林·麦克雷:尘埃2》的头衔,以纪念在直升机事故中丧生的传奇车手科林·麦克雷,据称新作还将参考麦克雷本人晚期职业生涯。
Colin McRae Rally Dirt 2
◆ Fuel
《燃料》(Fuel)采用了全新3D引擎,玩家将有更高的视野和分辨率,无论远近场景,都会有相当逼真的表现。在游戏中每场比赛都是瞬息万变的,会有不同的天气变化。游戏当中的赛道也是非常疯狂的,有一些是比较正常的比赛跑道,但有许多根本就是生死一瞬间的跑道,像是大峡谷,在大峡谷周围赛车,是没有护栏的,或者是断桥飞车等。游戏当中也采用了全场景的日夜变化,每一个赛道会随着时间而有白天和晚上的差别,所以赛道的画面也会有些不同。
Fuel
◆ Race Driver:GRID
《超级房车赛:起点》(Race Driver:GRID)可以说是极速房车赛的次世代作品,当然画面和物理引擎表现有非常让人咋舌的进步,GRID采用了与尘埃相同的EGO 3D引擎。在最新续作当中公开了几个经典地区的跑道,这些跑道都是以该城市的著名场景来制作,并且和当地的景观一模一样,这似乎也变成了极速房车赛最大的特色之一。
Race Driver:GRID
◆ ToCA Race Driver 3
和以前的赛车游戏一样,《极速房车赛3》(ToCA Race Driver 3)的故事线是赛车生涯,玩家为了成为一位成功的赛车手就必须经过无数训练和比赛。本次的游戏中提供了不下于35种发动机训练,另外玩家可以选择一种全新的赛车生涯,在这个模式下玩家可以受到特殊的训练。
普通训练模式的课程包括高性能跑车,抢占赛道,转弯,调头,换胎,冲刺和环型赛道的训练。这些要素将帮助你在各大锦标赛中遥遥领先,将对手甩的远远的。如果你选择使用开放式小型车比赛,那你必须在方程式1000和方程式BMW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当你在上述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F1车队也会为你留一个位置。
ToCA Race Driver 3
《F1 2010》采用了Codemasters自行开发的EGO引擎,这个引擎还被应用在《尘埃2》、《闪点行动2》等多款游戏上。对于《F1 2010》所使用的EGO引擎版本,游戏官方说明中提到了2.0的字眼,但是目前游戏还未官方支持DirectX 11效果。
得益于EGO引擎全浮点HDR光照(FP16)和环境光遮蔽等技术支持,《F1 2010》可以呈现动态模糊、软阴影、立方体贴图等后期视觉效果,特别是在下雨的时候,阴沉的氛围非常有感觉,前轮飞驰溅起的雨水也会真实地落在你的头盔上,干扰视线。如果雨势渐渐弱了下去,赛道会随之逐渐变得干燥。
我们通过强制开启游戏的DX11模式进行了画面的对比,整体而言,目前游戏的DX9模式和DX11模式的画面差别比较小,但是可以看出DX11模式的赛车模型在细节方面精度更高,而且光影效果更为突出,除了赛车的细部阴影更为明显,光线的色调方面也略有变化。
下面是DX9模式和DX11模式的截图对比,每组图片都是上图为DX9模式,下图为DX11模式。


















作为玩家的您,如果想真正融入到F1大奖赛的乐趣当中,我们强烈建议您体验“大奖赛”模式。不过可能多变的F1规则和游戏的复杂设定让您头疼,您不妨仔细阅读随后的几页内容,跟随“赛车手”体验两个赛车日的历程,顺便了解一下F1 2010赛季的新规则。
首先当然是进入大奖赛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设定完成,玩家就要完成整个赛季的比赛,中间可以存档,但很多关键设定不能再更改。玩家的积分和车队的积分会随着每站比赛的进程而累加。

选择车队和赛车,建议初级玩家选择“迈凯轮”、“红牛”或“法拉利”车队,这几个车队的赛车速度在游戏设定中比较快。


参加2010赛季F1一级方程式大奖赛的十二支车队为(括号内为引擎制造商):1、法拉利—万宝路一级方程式车队(法拉利);2、马来西亚石油—梅赛德斯奔驰大奖赛车队(奔驰);3、雷诺一级方程式车队(雷诺);4、AT&T—威廉姆斯一级方程式车队(考斯沃斯);5、印度力量一级方程式车队(奔驰);6、HRT(原坎波斯)一级方程式车队(考斯沃斯);7、红牛一级方程式车队(雷诺);8、红牛青年一级方程式车队(法拉利);9、沃达丰—迈凯轮梅赛德斯一级方程式车队(奔驰);10、维珍一级方程式车队(考斯沃斯);11、莲花一级方程式车队(考斯沃斯);12、索伯一级方程式车队(法拉利)
选择赛车手,另外一名当然就是您的队友了,在比赛中,队友的赛车会用不同颜色标定,注意不要撞上队友的赛车。另外如果他的赛车状态更好,不妨让他先走去创造更快圈速。

下面的设定比较关键,一旦设定完成便不能更改。主要选择包括“比赛模式”:玩家可以选择仅有正赛、或者增加排位赛或者练习赛。另外还有比赛长度的设定:在这里我们设定为10%,在正赛中这个设定一般为5~7圈。

此外还有难度设定,这里我们选择了自定义模式,在简单设定的基础上关闭了“自动刹车辅助”和“赛道的指示线”,建议玩家也优先关闭这两个选项,因为它对您技术的提升阻碍很大;如果您觉得水平较高,还可以继续关闭牵引力控制和ABS等等设定。天气设定我们选择最真实的“动态”。

F1赛车的基本情况(以红牛RB6赛车为例)。引擎代号:雷诺RS27-2010;气缸数量:8;气缸夹角:90度;进排气阀数量:32;活塞直径:98毫米;引擎排量:2400毫升;润滑系统:干式机油底;引擎缸体:铸铝;燃油/润滑油:道达尔;最高转速:18000转/分;变速箱:7挡纵置变速箱/液压换挡/离合器控制;挡位数量:7前进挡+1倒挡。
上述设定完成后,我们就进入了大奖赛模式。在车库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主要选项。最左侧为轮胎设定,玩家可以选择主轮胎或雨胎等等。

中间的设定是信息栏和赛车调教,这里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天气信息,以及排位赛等的排名。赛车的详细调教和存盘选项也在此。

下图的设定为比赛开始选项,这里还有一个赛车的快速设定,对于初级玩家来说,可以最快速的设定赛车的调教。


F1 2010赛季最大的变化就是自93年以来第一次禁止在比赛过程中加油。然而进站这个词并不会成为历史,因为车手在大奖赛过程中还是会更换轮胎。当然,进站过程会更快,可能在四秒之内就可以完成。这个变化需要汽车携带更大的油箱——从大约80升增加到接近250升左右——而且已经对比赛策略产生重大影响,且车手必须更加注意保护轮胎和刹车。
下图是快速调教的设定,从雨天、到中性到晴天的设定,赛车的速度会从最慢到最快,当然在刹车方面的感觉也会有所变化。

最右侧的选择是赛程的选择,包括“练习赛”、“排位赛”和“正赛”,玩家可以选择跳过前两个比赛过程,但是正赛排名会落到最后出发,对最终成绩影响很大。


2009年F1恢复使用光面轮胎时,轮胎尺寸没有改变,于是在接触面积方面,意味着前轮会获得更多比例的抓地力。这在2010年被解决了,前胎从270mm减至了245mm,这样也让抓地力更加平衡。此外,F1赛车的重量下限将从605公斤提高到620公斤。
首先进入练习赛,观看天气情况非常重要,三个时间段的练习赛都为晴天,风速不高,降雨概率为零。选择最快速的赛车调教,进入赛道。


练习赛熟悉赛道为主,巡航模式跑圈,对每个弯角的刹车点、入弯点、出弯点,车速和档位都需要了解。

跑完几圈后回到车库查看成绩,如果比较自信可以按“F2键”加快时间流逝。

练习赛表现平平,“汉密尔顿”仅排名17位,看来排位赛要努力了。

排位赛比较关键了,不仅时间短,而且关系着正赛的排位,此外前两次还会淘汰一定数量的赛手。首先看一下天气,第二阶段降雨概率很高,看来中途要换赛车调教了。

第一阶段排位赛成绩明显提升,单圈速度达到了1.35.821,不过还是排名第十位,依然需要紧追不舍。另外在排位赛中,选择合适的时机也很重要,被慢车挡住是很郁闷的。


第一阶段排位赛淘汰了七名车手,不能进入后两个阶段的排位赛,因此玩家要认真对待每一阶段的排位赛。

2010赛季的排位赛依然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今年将有24辆赛车出现在赛道上,但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将分别淘汰7名车手,而不是去年的5名。而仅剩十名赛车手在第三阶段争夺前十名的排位。《F1 2010》也是如此,因此玩家在排位赛的每个阶段都要打起精神。
第二阶段排位赛发挥了速度优势,虽然下着小雨,但是依然创造了1.34.060的好成绩,排名第二。第二阶段排位赛再次淘汰部分车手。




F1 2010赛季的燃油规则:因为2010赛季在正赛中不允许加油,所以在排位赛中赛车不必重载燃油进行比赛(2009年的规定为排位赛燃油需要带入正赛,车队会面临轻油才能获得好的排名、但是正赛却要过早进站加油的矛盾),但是在第三阶段排位赛后,需要注满燃油并在正赛期间不允许进站加油。
第三阶段排位赛雨势终止,换成最快的赛车调教,冲击最后的排名位置。


最终表现还算不错,单圈最快1.33.823,最终排名第三位。落后于红牛车队的韦伯和维特尔,队友巴顿排名第四。


F1 2010赛季的轮胎规则:每个周末(包括第三节自由练习、排位赛、决赛)只能用8套干胎(4套偏硬、4套偏软)、3套雨胎(中雨胎)、2套全雨胎(大雨胎)。另外规定,在正赛中,在没有用到雨胎(包括2种雨胎中的任意一种)时,必须用到两种干胎;第三节排位赛中,可以换胎,但是正赛发车时用的轮胎(天气突然变化除外)必须是在第三节排位赛中做出最快圈速的那套轮胎。
正式比赛终于开始,镜头的移动对气氛烘托非常到位。

正赛排名第三,总体位置还算不错。

五盏红灯全灭比赛就将开始,下面的比赛非常紧张,省略图片数张。

比赛的过程非常激烈,虽然出发后争到了第二的位置,但是频繁出现的小失误还是被巴顿超越。韦伯一骑绝尘,最终获得冠军,红牛赛车的状态还是非常好的。

最终排名第三,前两位被红牛车队包揽,队友巴顿排名第四,成绩还算不错。

个人最快圈速1.32.969,在赛程的后面阶段越跑越顺,但是超越前两位还是有难度的。


与2003-2009赛季相比,本赛季F1积分系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分站赛冠军获得的积分将是原来的2.5倍,而获得第9和第10名的车手也将首次获得积分。根据新的积分系统,每站比赛前十名将得到25、18、15、12、10、8、6、4、2、1个积分。
◆ 测试平台
| | | 测试平台配置表 | | | — | — | — | | | — | — | — | — | | 硬件平台 | | 处理器 CPU | Intel 酷睿i5 760 2.80GHz;1MB/8MB(L2/L3) | | 主板 Motherboard | 华硕P7P55D-E(Intel P55芯片组) | | 内存 Memory | 金士顿 DDR3-1333 4GB(2GB×2) | | 硬盘 HDD | Seagate Barracuda(希捷酷鱼) 7200.12 500GB | | 显卡 VGA Card | GT240 550/3600MHz HD5670 775/4000MHz HD5750 700/4600MHz GTS450 875/4000MHz HD5770 850/4800MHz HD5830 800/4000MHz GTX460(192b) 675/3600MHz GTX460(256b) 675/3600MHz HD5850 725/4000MHz GTX470 607/3348MHz HD5870 850/4600MHz GTX480 700/3696MHz | | 声卡 Audio | 主板集成声卡 | | 散热器 Cooler | 超频三 南海2 HP-1204X | | 电源 Power | Cooler Master 酷冷至尊 UCP 700W | | 操作系统 | | 操作系统 OS | Windows 7 32bit | | 驱动程序 | | 主板驱动 MB Drivers | Intel Chipset Device Software 9.1.1.1023版 | | 显卡驱动 VGA Drivers | NVIDIA ForceWare 258.96 WHQL版驱动程序 NVIDIA ForceWare 260.63 Beta版驱动程序(GTS450) AMD Catalyst 10.9 WHQL驱动程序 |
◆ 测试方法和说明
为了便于读者查看成绩,所以测试平台我们统一为一套,测试平台方面我们选择了Intel 酷睿i5 760处理器,整套平台为中高端价位。测试内存方面,我们搭配了两条DDR3内存(单条2GB)。测试采用Fraps软件记录,测试的场景为赛道的初段,包括观礼台和维修站的一部分,负载中等。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游戏官方并未开放DirectX 11.0特效的支持,因此我们通过修改config文件开启DirectX 11特效,游戏厂商会在后期通过补丁打开DirectX 11特效支持,后面的成绩并不代表官方开启DirectX 11特效后的产品表现。
| 按照Eden工作室设计师的期望,无限试驾2被打造成一款大型多人竟速类游戏。该作不仅仅包含了生动的地中海场景,同时也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跑车充斥其中… | 游戏名称 | F1 2010 | |
|---|---|---|---|
| 英文名称 | F1 2010 | ||
| 制作厂商 | Codemasters | ||
| 代理厂商 | Codemasters | ||
| 游戏类型 | RAC竞速 | ||
| 发行时间 | 2010.09 | ||
| 3D API | DirectX 9.0c/11.0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我们先从游戏支持的DX9模式开始,画质设定为最高的Ultra,分辨率为22英寸标准分辨率1680x1050。性能表现比较常规,成绩呈阶梯性排布,从GTX460显卡开始向上似乎遇到了瓶颈,成绩明显没有拉开,足以说明《F1 2010》的硬件要求并不是很高。
ATI和NVIDIA产品的对比方面,高端卡和主流卡ATI取得了小幅胜势,中端产品两家公司的产品表现正常。如果在此画质和分辨率设定下,我们的参测显卡都能保证不错的流畅度。
| 按照Eden工作室设计师的期望,无限试驾2被打造成一款大型多人竟速类游戏。该作不仅仅包含了生动的地中海场景,同时也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跑车充斥其中… | 游戏名称 | F1 2010 | |
|---|---|---|---|
| 英文名称 | F1 2010 | ||
| 制作厂商 | Codemasters | ||
| 代理厂商 | Codemasters | ||
| 游戏类型 | RAC竞速 | ||
| 发行时间 | 2010.09 | ||
| 3D API | DirectX 9.0c/11.0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依然是DX9模式,画质设定同样最高的Ultra,分辨率为24英寸标准分辨率1920x1200,并且开启四倍MSAA反锯齿。性能表现同样没有意外,相比较而言,同价位的ATI显卡性能表现略微好一些。在此设定下,HD5670和GT240无法保证流畅。
| 按照Eden工作室设计师的期望,无限试驾2被打造成一款大型多人竟速类游戏。该作不仅仅包含了生动的地中海场景,同时也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跑车充斥其中… | 游戏名称 | F1 2010 | |
|---|---|---|---|
| 英文名称 | F1 2010 | ||
| 制作厂商 | Codemasters | ||
| 代理厂商 | Codemasters | ||
| 游戏类型 | RAC竞速 | ||
| 发行时间 | 2010.09 | ||
| 3D API | DirectX 9.0c/11.0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画质提升为DirectX 11(再次说明我们是通过修改config文件获得DX11支持,官方在后期推出的补丁可能会与目前的性能表现略有差异)。所有显卡的成绩都有20%左右的下降,开启DX11模式后,同价位ATI显卡的性能明显领先于NVIDIA产品,但是差距并不多。
| 按照Eden工作室设计师的期望,无限试驾2被打造成一款大型多人竟速类游戏。该作不仅仅包含了生动的地中海场景,同时也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跑车充斥其中… | 游戏名称 | F1 2010 | |
|---|---|---|---|
| 英文名称 | F1 2010 | ||
| 制作厂商 | Codemasters | ||
| 代理厂商 | Codemasters | ||
| 游戏类型 | RAC竞速 | ||
| 发行时间 | 2010.09 | ||
| 3D API | DirectX 9.0c/11.0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DX11模式,分辨率为1920x1200,开启四倍MSAA反锯齿。ATI显卡依然比NVIDIA产品表现略佳,除了GTX480略微领先HD5870,看来GTX480的性能储备不错。在这个级别的画质设定下,HD5770级别以上的显卡才能保证流畅,但是相对于出色的画面,这款游戏的硬件配置算起来并不高。
◆ 性能测试最后总结
总体来说,《F1 2010》的硬件配置要求并不高,在DX9模式下画面已经十分出色,但是主流价格的HD5670或GT240也能保持不错的流畅度,非常难能可贵。
ATI和NVIDIA的产品对比来说,ATI显卡在同价位水平上略微取胜NVIDIA显卡,DX11模式下更为明显一些,这和游戏的EGO引擎不无关系。但是似乎GTX480的性能储备更佳,因此开启更高倍数的反锯齿后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游戏开放商在游戏发售的时候并未开放DX11模式,我们通过强制修改获得了相应的成绩,在测试期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建议玩家如果发现开启DX11模式后帧速度下降过大,可以重启游戏尝试。
从DX9和DX11的游戏画面对比来看,通过强制开启的DX11模式也许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也期待开放商尽快放出相应的补丁,并进一步提升游戏的画面水平。
◆ 竞速游戏难得佳作,上手略难
前文我们已经了解了Codemasters近些年的赛车游戏大作,可以说将F1赛车类游戏交予Codemasters这样的开放商还是获得了玩家的肯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F1 2010》出色的游戏画面,对硬件配置的良好优化,以及对F1赛车、赛事的精确模拟完全可以称得上一部优异的作品。
唯一的问题是由于F1赛事毕竟受众面较窄,可能有很多玩家难以融入其中,相比较《尘埃2》之类的游戏,《F1 2010》对玩家的要求更高,对赛车的掌控、对弯道的熟悉要求更多。在此也希望本文所提供的资料能帮助喜爱这款游戏的玩家更快上手。
另一方面,游戏虽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调教选项,但是即便关闭所有行车辅助系统,游戏依然未能提供在各种调教下拟真的驾驶效果,对于少数高端玩家来说可能不太满意。此外游戏的随机天气效果并不丰富,碰撞后的驾驶感觉变化不逼真。但对于这种设定来说,游戏已经能照顾到绝大多数玩家的需求。
| 按照Eden工作室设计师的期望,无限试驾2被打造成一款大型多人竟速类游戏。该作不仅仅包含了生动的地中海场景,同时也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跑车充斥其中… | 游戏名称 | F1 2010 | |
|---|---|---|---|
| 英文名称 | F1 2010 | ||
| 制作厂商 | Codemasters | ||
| 代理厂商 | Codemasters | ||
| 游戏类型 | RAC竞速 | ||
| 发行时间 | 2010.09 | ||
| 3D API | DirectX 9.0c/11.0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对F1赛车游戏感兴趣的玩家一定对这个编年史也很感兴趣,以下截图收集了30多款基于PC平台的F1赛车游戏,年代从1983年至今。(编年史内容主要来自PCHardware网站)
从1950年国际汽联第一次举办了世界锦标赛(First FIA Drivers’ World Championship),而且一直举办到今天。这段时间,是F1稳步发展的阶段, 目前F1共有10支参赛车队,每场比赛最多只有22位车手上场。但它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车比赛,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年收视率高达600亿人次。

F1方程式游戏在PC平台上,可能最出名的当属开发商- Microprose的Grand Prix,出色的画面表现和高水准的模拟驾驶感,让游戏得以和Ubisoft, Eidos,EA等公司的赛车大作抗衡。开发商Papyrus甚至在游戏中加入了更多大胆的改进,更专业的赛车模拟,更多复杂的游戏操控,在游戏中加入了一些经典的F1车型。除了这些模拟赛外,F1的赛车经理类游戏同样受玩家追捧。
至1983年以来,该F1游戏的开发就相当的不稳定,2003年之后,该系列游戏就再也没有公布新作了,而Codemasters的专业赛系列游戏F1 2010也成为玩家期待作品。近年来,F1游戏也越来越不受人们关注,玩家显然更喜欢舒马赫时代的F1,更喜欢街道的自由。下面系上安全带,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感受一下26年来F1赛车游戏的变迁。
《Pole Position》,第一款基于DOS平台的F1赛车游戏;1983年
《Pole Position 2》,支持EGA显卡(640×350分辨率);1987年
《Ferrari Formula One》,支持多人联机模式;1988
《Grand Prix Circuit》;1988年
《Mario Andretti’s Racing Challenge》,EA公司出品;1991年
《Vroom》,第一款提供3D赛道的F1游戏;1991年
《World Circuit》;1991年
《Grand Prix Unlimited》,提供了赛道编辑器;1992年
《Nigel Mansell’s World Championship》;1992年
《F1》;1993年
《Grand Prix 2》,Goeff Crammon第二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
《Grand Prix Manager》,F1赛车经营类游戏;1995年
《Pole Position》;1996年
《Grand Prix Manager 96》;1996年
《Grand Prix Manager 2》;1996年
《Power F1》,Eidos的作品,获得了正式授权并支持局域网联机;1997年
《F1 Racing Simulation》,Ubisoft出品;1998年
《Grand Prix Legends》,支持D3D或3dfx硬件加速;1998年
《Johnny Herbert’s Grand Prix Championship 1998》;1998年
《Monaco Grand Prix Racing Simulation 2》,Ubisoft第二部作品,但是失去授权后比较失败;1998年
《Prost Grand Prix》;1998年
《F1 World Grand Prix》,Eidos的第二次尝试;1999年
《Grand Prix World》;1999年
《Official Formula One Racing》,Eidos作品;1999年
《F1 2000》,EA出品,花费了大量资金获得授权;2000年
《F1 Manager》,EA同步推出了经营类的游戏;2000年
《Grand Prix 3》,Microprose的第三部作品,不过授权是1998赛季而非当年;2000年
《Warm Up!》;2000年
《F1 2001》,如同EA的风格,作品每年更新;2001
《F1 World Grand Prix 2000》,Eidos的最后一次尝试依然以失败告终;2001年
《Grand Prix 3 Season 2000》;2001年
《F1 2002》,EA再未发布同类作品,此为收官之作;2002年
《Grand Prix 4》,最成功的F1作品,Microprose出品;2002年
《RS3: Racing Simulation Three》,虽未有授权,但是Ubisoft还是提供了多达22款赛车;2002年
《F1 Challenge ‘99-‘02》,EA的整合性作品;2003年
| 赛道名称 | 巴林 萨基尔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49 | |
| 单圈长度 | 6.299 km | |
| 总里程 | 308.405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3.14 | |
| 赛道记录 | 1:58.287(阿隆索)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澳大利亚 墨尔本阿尔伯特公园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8 | |
| 单圈长度 | 5.303 km | |
| 总里程 | 307.574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3.28 | |
| 赛道记录 | 1:24.125(M.舒马赫)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马来西亚 雪邦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6 | |
| 单圈长度 | 5.543 km | |
| 总里程 | 310.408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4.04 | |
| 赛道记录 | 1:34.223(蒙托亚)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中国 上海国际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6 | |
| 单圈长度 | 5.451 km | |
| 总里程 | 305.066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4.18 | |
| 赛道记录 | 1:32.238(M.舒马赫)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66 | |
| 单圈长度 | 4.655 km | |
| 总里程 | 307.104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5.09 | |
| 赛道记录 | 1:21.670(莱科宁)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摩纳哥 蒙特卡洛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78 | |
| 单圈长度 | 3.340 km | |
| 总里程 | 260.520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5.16 | |
| 赛道记录 | 1:14.439(M.舒马赫)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8 | |
| 单圈长度 | 5.338 km | |
| 总里程 | 309.396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5.30 | |
| 赛道记录 | 1:24.770(蒙托亚)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加拿大 蒙特利尔维伦纽夫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70 | |
| 单圈长度 | 4.361 km | |
| 总里程 | 305.270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6.13 | |
| 赛道记录 | 1:13.622(巴里切罗)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欧洲 西班牙瓦伦西亚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7 | |
| 单圈长度 | 5.419 km | |
| 总里程 | 308.883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6.27 | |
| 赛道记录 | 1:38.683(格鲁克)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英国 银石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2 | |
| 单圈长度 | 5.891 km | |
| 总里程 | 306.747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7.11 | |
| 赛道记录 | 1:30.874(阿隆索)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德国 霍根海姆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67 | |
| 单圈长度 | 4.574 km | |
| 总里程 | 306.458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7.25 | |
| 赛道记录 | 1:13.780(莱科宁)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匈牙利 布达佩斯亨格罗林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70 | |
| 单圈长度 | 4.381 km | |
| 总里程 | 306.630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8.01 | |
| 赛道记录 | 1:19.071(M.舒马赫)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比利时 圣保罗斯帕-弗朗科尔尚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44 | |
| 单圈长度 | 7.004 km | |
| 总里程 | 308.052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8.29 | |
| 赛道记录 | 1:45.108(莱科宁)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意大利 蒙扎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3 | |
| 单圈长度 | 5.793 km | |
| 总里程 | 306.720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9.12 | |
| 赛道记录 | 1:21.046(巴里切罗)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新加坡 滨海湾市街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61 | |
| 单圈长度 | 5.073 km | |
| 总里程 | 309.316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09.26 | |
| 赛道记录 | 1:45.599(莱科宁)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日本 铃鹿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3 | |
| 单圈长度 | 5.807 km | |
| 总里程 | 307.471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10.10 | |
| 赛道记录 | 1:31.540(莱科宁)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韩国 韩国国际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5 | |
| 单圈长度 | 5.621 km | |
| 总里程 | 309.155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10.24 | |
| 赛道记录 | N/A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巴西 英特拉格斯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71 | |
| 单圈长度 | 4.309 km | |
| 总里程 | 305.909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11.07 | |
| 赛道记录 | 1:11.473(蒙托亚)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 赛道名称 | 阿布扎比 亚斯码头赛道 | |
|---|---|---|
| 比赛圈数 | 55 | |
| 单圈长度 | 5.554 km | |
| 总里程 | 305.361 km | |
| 比赛日期 | 2010.11.13 | |
| 赛道记录 | 1:40.279(维特尔) | |
| 查询《F1 2010》的产品性能指数/配置推荐(数据提供:INMAR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