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软件精华:碧血黄沙铸豪情——西部风情录_3DM单机
3dmgame
如果有人问我今年上半年最出色的游戏是哪款,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荒野大镖客——救赎》(Red Dead Redemption,以下简称RDR)。这款由Rockstar Games制作描写美国西部风情和牛仔生活的GTA式沙箱游戏在首日就创下了北美55万套的销售佳绩,目前仅发售了xbox360和PS3版,不过按照 Rockstar的传统,PC版是值得期待的。
美国西部一直是游戏、电影、动漫的热门题材,绮丽凄美的西部风光和豪情万丈的牛仔生涯,总是会让人燃起对西部生活的憧憬和激情。希望通过下面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帮助你了解美国西部的风情和牛仔精神。

《荒野大镖客——救赎》的发售引发了热潮
美国西部地理
美国西部(Western United States)泛指美国西部各州,又可再细分为不同的地域:包括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等州的美国西南部;包括蒙大拿、爱达荷、华盛顿等州的美国西北部。同时,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三州位于太平洋沿岸,又被称为美国西岸。美国西部的地貌以辽阔的草原和山地为基本特征,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为干燥,不同城市气候有很大差异。我们在影视游戏作品中经常看到的烈日,荒漠,沙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西部的真实面貌。
美国人在西部的群居生活多以“镇”为单位,镇上多设酒吧,银行,巨大的风车可说是西部小镇的地标。每天落日余晖洒下,就会有成群结队的牛仔涌进酒吧,搂着袒露丰满胸部的豪放女大口大口痛饮啤酒,以此洗去一天的尘埃和疲惫。
西进运动与淘金热
在200年前,美国西部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而随着上世纪19世纪初的西进运动和金矿的发现,使得美国西部一度成为世界的焦点。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边疆从密西西比河不断向太平洋西岸推进。1848年,前进到加利福尼亚的人们在这里发现了金矿,立刻引起世界轰动,迅速形成规模空前的淘金热,并对西进运动和美国西部的开发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在19世纪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中,就发展速度和创造价值而言,难有哪个生产部门能和由淘金热带动起来的采矿业相匹敌或媲美。采矿业带动着西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矿区为中心和联系各矿区的交通运输线从加利福尼亚逐步向外扩展,进而形成西部的交通网络,从而加快了西进运动的最终完成和西部的深入开发。从此之后,西部再也不是贫瘠的不毛之地,而成为了冒险家的新乐园。

不管是电影还是游戏中,“拔枪决斗”都是我们很熟悉的场景
美国西部与华人
虽然从1820年起,美国就有中国移民入境的记录,但在1850年以前,华人在美国居留者可谓寥若晨星。然而,汹涌澎湃的淘金热很快影响到中国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关于金山的传闻可能是激发黄金梦的最重要的动力,相对于澳洲墨尔本被称为“新金山”,贫穷的中国农民把圣弗朗西斯科称为“旧金山”,这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寻找生计,许多中国人透过中间人的安排,以实为卖身的方式签订契约,以“赊单制”的形式来到美国。他们长期生活在荒山僻野,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生活十分简朴。他们因语言不通和受到歧视,只能与周围的中国人在一起排遣,久而久之,在一些美国城市里形成了中国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唐人街。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华人在西部的生活状况,比如成龙《西域威龙》和李连杰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在RDR这个游戏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个帮助想要返乡的上海老乡的任务,相信中国玩家打到这里时都不会放任不管吧。
骑侠仁义在我心,八方驰骋任纵横
美国西部孕育了牛仔,而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认识西部也是从西部牛仔开始的。 牛仔“Cowboy”这个词实际上是西班牙语“Vaquero”直译而来。“Vaquero””发展于词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 “Vaquero”(Cowman)翻译成英语就是“Cowboy”。所谓的西部牛仔(West cowboy),在美国历史上他们是开发西部的先锋,富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精神,因此被美国人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西部牛仔总是具有英雄主义和神秘色彩的人物。在文学、电影与电视作品中,牛仔通常都头戴墨西哥式宽沿高顶毡帽、腰挎柯尔特左轮连发手枪或肩扛温彻斯特来复枪,身缠子弹带,穿着牛仔裤和皮上衣,或者束袖紧身多袋牛仔服、足蹬一双饰有刺马钉的高筒皮套靴、颈围一块色彩鲜艳夺目的印花大方巾、骑着快马风驰电掣,形象威猛而洒脱,是一种代表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的外在装束。由于迭出不穷的文艺作品的渲染,使得善良、干练、勇敢的西部牛仔备受欢迎。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1963年,万宝路公司想要一个具有鲜明男性阳刚特征的广告人物,加强万宝路粗犷、男性化的诉求,于是最终诞生了“万宝路牛仔”这个形象。这之后,万宝路的销售业绩每年都有 10%的增长,并不断进军国外市场,征服了一百多个国家。
但是,真正的牛仔是比其经常受浪漫主义手法渲染的后代要复杂得多的人物。事实上,西部牛仔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是美国西部从1866年到1886年这段时期盛极一时的一种服务行业的工人。

牛仔裤的发明人——利维·斯特劳斯
西部牛仔的产生背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已无从考证,但西部肯定是先有牛才有牛仔。上世纪19世纪后期,德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美国养牛最多的州。从60年代开始,德克萨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驱赶到堪萨斯的铁路边,然后转销美国各地。当时还有专门的“牛道”和“牛镇”,“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镇”则是沿途的歇脚站。牛群长途跋涉,跨州越县,当然需要人带领、照管,数以千计的年轻人蜂拥而至,要在大牧场寻找工作。他们是中西部农场的小伙子,寻求冒险的英国人,东部想脱离父母独立的年轻人,以前叛变的士兵,少数原是奴隶的黑人,一些印第安人,以及来自边境的墨西哥人。他们就是西部牛仔的最初群体来源。
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西部牛仔们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现存的一些照片显示,他们的生活既艰苦又肮脏,工作却不像一般想像的那样危险。他们尘垢满脸,身穿宽松下垂的毛织衬衣和长裤,与银幕和文学作品中的那种神采飞扬的牛仔形象截然不同。此外,他们也不是经常带枪的。但是,他们的生活绝不是那么轻松愉快的。天一亮,牛仔就得先用套索捕捉他的坐骑。这只马还没有上马勒,只是拴住双脚,已在放牧区过了一夜。牛仔得驯服它,然后才开始赶拢牛群,准备长途北上。牛仔的饮食营养不足而且单调,主要是豆子、猪肉干和咖啡,而且还饱受寒冷、痢疾和蚊叮虫咬之苦。
牛仔的生活方式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叶宣告结束。当时美国土地有40%是用于畜牧的。市场上的牛肉大大供过于求,以至价格大跌,许多牧场主破产。19世纪末,美国的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牛仔的地位渐渐降低。他们纷纷转行干别的工作,人们越来越少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了。1886年冬天的一场大风暴毁灭了数以百万计的牛只,使许多牧场主和牧群陷入绝境。当牧场主们开始从这双重灾难中复苏过来时,他们安装了铁丝网栅栏,以便在比较容易控制的条件下管理和喂养牛群。从此,再也无须在空旷的牧场上放牧了。牛仔的全盛时期已一去不复返,但他们的奋进、开拓精神却一直激励着美国人。
莫道岁月催人老,西部精神留世间
随着美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牛仔文化随着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西部牛仔形象逐渐深入人心,这当中,主要是以渲染西部牛仔传奇般的生活和冒险故事为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西部生活同样难免鱼龙混杂。就如游戏《赏金奇兵2——库伯的复仇》的剧情那样,为了种族、地盘、女人,冲突在所难免,而西部富足的金矿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山高皇帝远,西部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在RDR中,玩家即要面对凶恶的歹徒和变态食人魔,又要随时提防游走在荒漠中可怕食肉动物的袭击,没有一生好本领莫说行侠仗义,就是生存都成问题。
除了套索和高超的马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手神出鬼没的枪法。在西部,牛仔随时会遇到不怀好意的挑衅,而其结果通常就是决斗。牛仔决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拔枪决斗”,双方背靠背走开同等距离,然后转身相对同时手扶枪套,瞅准机会突然拔枪开火,通常手快者为胜。在RDR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NPC向玩家发起决斗挑战的情景;另一种决斗被称为 “墨西哥式决斗”,适用于群体间的火拼。通常情况下不同阵营的若干人等持枪互相指着对方,待得其中有某个人露出破绽立刻开火,瞬间枪声四起,硝烟弥漫。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能代表西部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
西部小说
西部小说展现了西部边疆生活的艰辛,张扬出拓荒者为生存而奋斗的精神气度,这种独特环境下所锤炼的民族精神,正是美国精神的内核所在。美国西部小说可以追溯到1784年约翰·菲尔森发表的《肯塔基的发现、定居和现状》,通过这本书,美国人第一次了解到最早向西部移居的英雄——丹尼尔·布恩。他的果敢、刚毅、智慧,他的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典范,也成了“西部精神”的代名词。
构成“牛仔神话”的长篇和短篇层出不穷,创造了许多神采各异的牛仔形象:占恩·格雷的《丛林骑士》和欧内斯特·海科克斯的《通往洛兹堡的驿道》中温特斯和“金发青年”那样无私地保护无助妇女的侠士……鲜活的牛仔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荒漠边缘即将沉没的一轮红日衬托下,头戴毡帽,脖系围巾,脚穿长靴,腰挎手枪的牛仔,挥舞绳套把成百上千的长角牛聚拢,随后在牛群蹚起的滚滚烟尘中策马扬鞭,纵横驰骋,跨越大草原。夜晚篝火旁,牛仔们吟唱的抑郁忧伤的旋律弥散在天边。峡谷巨川,天高地阔,粗犷正直、精力充沛的牛仔们无畏地前行。

经典的万宝路牛仔广告
西部电影
西部小说带动了西部电影的发展,与好莱坞同岁的西部片使硬朗的牛仔形象成为美国集体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拍摄于1903年的影片《火车大劫案》是美国西部片的早期代表,在这部影片中扮演暴徒布朗柯·比利的安德森自然成了好莱坞第一个西部片男明星。1939年,约翰·福特执导的有声片《关山飞渡》因聚齐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
1990 年,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的《与狼共舞》在西部片已衰落的时候出奇制胜,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使好莱坞西部片重振雄风。影片长达3个小时,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这部大型史诗性西部片一反以往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做法,大胆颠覆了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刷新了西部片的面貌。
2006年的《断背山》对于早已自成类型的美国西部片来说,更具有全新的突破意义。李安一语道破:“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所有西部电影从来没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
西部音乐
有人的地方必有音乐,即使是蛮荒的西部也不例外。西部牛仔所钟爱的乐器是一种名为“布鲁斯口琴(又名蓝调口琴)”的小巧乐器,其音色具有相当的模仿能力,优美中带点忧郁,同时独有的压音技巧使十孔口琴富有特色,因此适合蓝调、摇滚、乡村、民谣、爵士等风格,也是动画、影视娱乐、流行曲配乐最常用的口琴。
除此外,西部风情更是众多音乐人的灵感泉源。既有指挥大师孔泽尔执棒的豪气冲天的《西部大赶集》(Round-Up) ,也有次世代星星周杰伦的《牛仔很忙》,还有干脆以牛仔为名的“迪克牛仔”。不得不提的是电影《黄昏三镖客》(The Good,The Bad,The Ugly)的主题曲,已成为不朽的一代经典,以至于后来的电影中但凡出现两人单挑决斗的场景,几乎就可以听到这首曲子里那标志性的口哨旋律。
西部服饰
说到牛仔服饰,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牛仔巾、牛仔帽、牛仔靴等。
印花大方巾几乎成为牛仔生命的象征,被人们戏称为“西部牧区的旗帜”。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擦汗、洗脸、包扎伤口、遮挡灰尘、传递信号,同时,它亮丽的颜色也是富有个性的装饰。牛仔们对自己的大方巾都倍加珍惜,每到有水的地方,牛仔都要把大方巾仔细清洗干净,然后顶在头上或握在手中,策马前行,让风吹干。牛仔死后,同伴都要在其脸上盖上一块他生前最喜爱的干净的印花大方巾,使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孤寂旅途中仍有最忠实的伙伴。
美国的牛仔帽来源于墨西哥牛仔们常戴的一种被称之为“斯特森”式的宽沿高顶毡帽。这种帽子顶部向下凹陷,而两侧帽沿则稍稍往上翻翘。除了戴上它的人显得潇洒干练外,牛仔帽还具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不仅可以遮挡风霜雨雪、烈日冰雹,还是现成的水瓢、饭碗、枕头。西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牛仔帽的演变和多样性。20世纪20年代的西部片明星喜欢把褶伸展到帽边,50年代到60年代的明星,像詹姆斯·斯图尔特和史蒂芬·麦奎因,他们的帽边做了夸张的卷曲;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每次在西部片里出现,总是会伴随他特有的那种平坦直边的黑色牛仔帽,最传神的就有他在《黄昏三镖客》里的经典造型——张脸埋在了斜斜的帽子后面,一角露出抽了一半的雪茄烟,神秘而传奇。
牛仔靴其实就是马靴,在美国西部几乎和日用品一样普遍,不管是牛仔还是一般的居民都穿。高筒皮套靴是牛仔们走南闯北的必备,这种靴高及小腿中部,古巴跟形,系明线,大多采用双色调,同时采用漂亮的皮雕或贴皮图案来装饰,既防水保暖,又耐磨耐穿,鲜亮迷人,套上它行动迅速敏捷,十分适合整日驱赶牛群和逐水草而居的牛仔之需。牛仔靴后面一般都装配上踢马刺,马刺是指一种较短的尖状物或者带刺的轮,连在骑马者的靴后根上,用来刺激马快跑。在《黄飞鸿之西域雄狮》这部影片中,马刺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攻击武器。有的牛仔还在靴子上悬缀一种撞击时会发出各种清脆悦耳声响的装饰品,当他们骑马或走起路来就会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显示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无比威风。
但如果说如今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随时体验到西部气息牛仔生活,那必是牛仔裤牛仔服无疑了。19世纪40年代末,随着淘金热。一个名叫利维·斯特劳斯的布商也来到了旧金山。不久后,他听说淘金工人穿的棉布裤极易磨破,大家叫苦不迭。斯特劳斯灵机一动,用随身携带的厚实的帆布裁制出低腰、直裤腿、窄臀围的新式裤子,大受淘金工的欢迎。由于这种裤子坚固耐用,穿上显得精干利索,博得牛仔们的喜爱,很快就在他们中间流行起来,从此便成为牛仔们的特色服装。利维·斯特劳斯也就此发家,于1871年申请专利,并成立了“利维·斯特劳斯公司”,目前它已成为国际性公司——什么?你问这个牌子在哪里可以买到?好吧,请忘记利维·斯特劳斯吧,你只要记住“李维斯(Levi’s)”就可以了……

在我们的电影中,功夫英雄们都曾到西部去大显身手过
西部游戏
对于电子游戏爱好者来说,描写西部风情的游戏同样也是大受欢迎。虽然数量不多,却无一例外成为经典之作。
《荒野大镖客》(Gun.Smoke )
虽然没有《超级马里奥》和《魂斗罗》那么家喻户晓,但1988年CAPCOM的这款《荒野大镖客》也绝对是任天堂红白机时代的经典。限于那个年代的技术,游戏的画面和配乐都难以称道,但这丝毫都不影响游戏的可玩性。加速靴子、冲锋枪、马匹和无敌、1UP等道具使得这款射击游戏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经典射击类游戏相比。更难能可贵的是游戏还加入了后来RPG广泛采用的积累金钱,购买特殊道具的功能。
《落日骑士》(Sunset Riders)
KONAMI 在1991年推出一款以西部牛仔为题材的街机横版射击游戏。片头花絮里的牛仔决斗场面,再配上西部牛仔古典风格的音乐,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电影中的西部。游戏中搂住美女从酒吧出来的样子,刻画出了年轻牛仔的那种青春洒脱的形象特质。跳过狂奔的牛群,马背上的追逐,还可以欣赏到美女的舞蹈。最有特色的就是每关都是以悬赏捉拿通缉犯的形式进行,让你可以再次幻想当担英雄的感觉。游戏难度不大,而且很容易上手,在加上它独有的西部风格,在当时的游戏厅可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游戏。
《血腥左轮》(Red Dead Revolver)
《血腥左轮》是根据前面提到的CAPCOM的《荒野大镖客》为蓝本而制作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Rockstar Games不但从CAPCOM手中买下了此游戏的版权,而且还收购了《荒野大镖客》的原开发小组“Angle Studios”,并将其更名为“Rockstar San Diego”(圣地亚哥工作室)。
《血腥左轮》继承了Rockstar Games一脉相承的画面风格,刻意做得有些迷蒙和模糊,少许的黄褐色很有怀旧老片的“沧桑感”,写实粗犷的风格依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人物建模如服饰等等也极具西部特色。作为一款西部风格浓郁的游戏,游戏中的舞台包括了铁路、街道、西部城镇、酒吧等各种丰富地形,而登场人物更是网罗了在西部影片中亮相频频的八荒龙蛇。游戏中光影效果十分出色,不管是落霞满天还是蓝天白云,如茵原野还是枯树颓瓦……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享受。
尽管本作的素质相当不错,但是相对于Rockstar Games的其他名作,销售情况却不算太理想。所以Rockstar也仅仅发售了PS2和Xbox的版本,取消了PC版的发售计划。
《荒野大镖客——救赎》(Red Dead Redemption)
时隔6年之后,Rockstar再次以“Red Dead”的标题,推出了《荒野大镖客——救赎》。RDR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西部题材游戏,也有潜力成为不逊色于GTA的又一个沙箱游戏经典品牌。 Rockstar采用了新的由NaturalMotion研发的“Euphoria Physics”动作模拟引擎,使得游戏中的人物和动物的动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仅仅骑上马在大草原上飞奔就能让你体会无穷乐趣。只要你骑上马向着落日飞奔,听着那优美的音乐,你会感觉自己也来到了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你开始在游戏中闯出名堂时,游戏中的世界也在根据你的名声加以调整。伦理道德的选择问题交由玩家决定,如果你想当一名骚扰妇女和抢劫驿站马车的粗俗酒鬼,那也是你的特权。其他一些人可能更喜欢帮助有需要的人并且活得更体面些。道德槽和独立的名望条将伴随着你的行动,你遇到的普通群众会开始对你的名声做出反应。
《赏金奇兵》系列(Desperados)
《赏金奇兵》系列是西部题材中少见的即时战术类游戏。游戏由Spellbound Softwares负责开发,国内玩家比较熟知的是由星空娱动代理的2代《赏金奇兵2——库伯的复仇》。游戏中共有6名主要角色,每个都有截然不同的背景,性格和能力,主角John Cooper是一个背负血海深仇的赏金猎人,他的主要技能就是牛仔的看家本领:快枪。而在2代中新加入的印第安酋长Hawkeye则精于弓箭和战斧。游戏要求玩家活用各个人物的不同能力,在危机四伏的美国西部完成各种任务,追寻他们各自的人生的目标。游戏的剧情十分出色,丝毫不逊于当今的美剧。
《狂野西部:生死同盟》(Call of Juarez: Bound in Blood)
与《赏金奇兵》不同,《狂野西部:生死同盟》是一款纯粹的FPS游戏。由Techland负责游戏开发工作,UBI负责发行,将美国西部精彩的19世纪呈现在玩家眼前。与CS等FPS相比,狂野西部有着独特的西部动作——套索与特殊攻击,虽然只是两个小动作,却足以另游戏的代入感大幅提升。游戏中最紧张也最吸引人的部分当属“决斗系统”。此模式以角色下半身视角进行,同时考验了玩家的操作能力、判断力、反应能力与沉着冷静的心理能力,因此也是本作最难的部分。
到了21世纪,牛仔时代虽然彻底结束,却促成了西部牛仔精神的完全确立。富有冒险和坚韧特质的牛仔精神在今天说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也不为过。同时,结合了电影、音乐、游戏、文学、服饰等多种表现手法的牛仔文化,也将在今后继续陪伴我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