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PC游戏音乐回顾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gamersky
游戏并聆听着——2008年PC游戏音乐回顾
■策划 本刊编辑部执笔 Jump、Necroman、MerlinPinkstaff
两个月前,当第12届互动成就奖将最佳音乐原声大碟奖项颁给《摇滚乐团2》时,赢得的是一片嘘声。谁都知道,这张可怜的原声碟只是财大气粗,买下了更多的经典流行音乐版权而已。而这一届的最佳音乐原创的荣誉颁给了《潜龙谍影4——爱国者之枪》,作曲家Harry Gregson-Williams自从和MGS系列结缘以来已经数度为Konami的这个大制作系列游戏谱曲。如果说他是游戏作曲家里的名人并不为过,这位还算年轻的音乐人曾是电影配乐界金字招牌Hans Zimmer工作室旗下的一员,独立创作后为许多热门电影配乐。如此大腕“屈尊”为游戏音乐出力,在业界还真是不多见。但回首过去一年来的游戏制作,华美的乐音依旧动人心魄。是的,如果你在游戏时过于专注,曾经忽略掉了这些名字和曲目,就让我们一同来回忆吧。

写在前面
当我们试图追溯史上最老的电子游戏时会悲哀地发现,1958年的开山始祖《太空大战》(Spacewar)是没有声音的。就像电影史一样,电子游戏也经历了20多年的“默片”时代,直到它的《爵士歌王》诞生。1972年,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的游戏《乒乓》(它也是熟知的“街机”始祖)是见诸历史的最早的有声游戏。当那颗像素拼成的球体被打中时会发出类似声纳的“叮咚”声。后来证明,这个奇异的声音是吸引人注意的重要因素,虽然它的副作用是容易催眠。
当然,游戏音效和音乐完全是两码事。当20世纪70年代的游戏人懂得利用游戏音效时,他们也未必明白游戏音乐该如何创作,因为完全没有先例可循。今天的游戏作曲家可以气定神闲地端坐在大型录音棚里,指挥一个交响乐团,音乐的风格也完全可以参照流行商业电影的创作模式,因为两者在某些层面上看不出什么区别。30年前,这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流行的游戏从成本和机能考虑,都不可能在配乐上有所奢望,大量横板或纵板游戏中的背景音乐今天听来尽管经典,但实际上只有音符变化,而无太多的抑扬顿挫,为的是能够无缝连接地循环播放。可是如果你知道宫本茂当年在一架简单的小电子琴上创作出了《大金刚》的背景音乐,也许很容易理解他现在折腾着Wii Music的巨大兴趣。正是一群具有进取精神的游戏人为当今繁盛的游戏音乐领域打下了根基,不过到了游戏业从一个人到专业无限细分时,游戏音乐的创作就要交到一批专业作曲家的手上了。在回顾过去一年里的经典PC游戏配乐时,我们会发现活跃在当中的专业作曲家、歌手的身影。当然,也有那些你并不熟悉的作曲者面孔,因为他们本来也谈不上是专业音乐家,却凭着他们早年的努力一直在为某个长生不爽的游戏系列谱曲——就当这是游戏蛮荒时代在今天的见证吧。
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World of Warcraft: Wrath of the Lich King
艺术家:Russell Brower、Derek Duke、Glenn Stafford发行日期:2008年11月13日
从米奈希尔港出发,航程一路向北。多少个不眠之夜后,终于抵达了凛风峡湾。悠扬的风笛声中,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有的辽阔土地。欢迎来到诺森德。

《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的舞台转移到了冰雪覆盖的北境之地,其配乐风格也带有了几分冰尘的气息。主题旋律在宛如寒风呜咽的前奏中展开,紧接着的系列主题曲《艾泽拉斯传奇》变奏中加入了壮丽的咏叹合唱,立时便让玩家热血沸腾泪流满面。仍然由Russell Brower编曲,同名主题曲《巫妖王之怒》(Wrath of the Lich King)中加入了他在前作中的几首得意之作,如与著名New Age作曲家David Arkenstone合作的“永歌森林”“幽魂之地”,以及备受玩家好评的“黑暗神殿”“太阳井高地”,当然少不了经典的“战斗号令”,可以说是前作经典配乐的大杂烩,也使得这首曲子长达8分57秒。
整张原声集最经典的曲目莫过于《阿尔萨斯,我的儿子》(Arthas,My Son),也就是片头CG动画的配乐。该曲目旋律来自《魔兽争霸Ⅲ——冰封王座》的片尾CG动画,一方面暗示了《巫妖王之怒》的故事紧接着《冰封王座》,另一方面,该曲目的另一个变奏《突袭新阿瓦隆》(Assault on New Avalon)是资料片新职业死亡骑士新手任务的配乐。如果要挑选一首曲目作为资料片给玩家的音乐印象,那么非本曲莫属。歌词本应是国王的赞美诗,却因为阿尔萨斯的堕落而显得格外沉重。
除了Brower,Derek Duke和Glenn Stafford也参与了《巫妖王之怒》的音乐制作。熟悉暴雪历代作品的玩家肯定对这两个名字十分熟悉,Derek在《魔兽争霸Ⅲ》的配乐中有过出色的发挥,本次其编曲的《生命花园》(Garden of Life)因为简单明快的节奏和甜美的旋律受到了广泛好评。而Glenn则是自暴雪还在为Interplay制作超任游戏时便开始为其游戏谱曲的老兵了。他擅长管弦乐,并且在为暴雪谱曲的十数年中一直能感觉到他的进步。他的《霜之哀伤》(Frostmourne)和《洛丹伦陷落》(Lordaeron Fall)是《魔兽争霸Ⅲ》中最知名的曲目,在《巫妖王之怒》中他谱写了寒冰皇冠、冬拥湖等最壮丽场景的音乐。
从风格来说,由于追求大气磅礴中的伤感,配器也有特定选择(例如风笛),整张专辑听起来有些似曾相识。《阿尔萨斯,我的儿子》中,当哀伤的女声响起,你会身不由己地穿越到电影《魔戒》的某个桥段里去。这张原声碟也势必要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就像你能够感受西部荒野的苍茫和塔奎林的哀伤一样,《泪水之路》(Path of Tears)或是《生命花园》都是一些风格各异的作品。
就编曲而言,《巫妖王之怒》已经达到了历代的最高水准,绝大部分曲目都能完美地烘托出游戏场景的气氛,并且给玩家留下深刻印象。其随游戏限定版附送的音乐原声碟在曲目编排上显然十分细心,曲目之间的衔接和整张专辑的节奏把握都相当优秀,是非常值得魔兽系列玩家以及关注暴雪游戏音乐玩家收藏的。
推荐曲目:Wrath of the Lich King、Arthas,My Son、Dalaran、Garden of Life
科南时代——希伯利安的冒险Age of Conan: Hyberian Adventure
艺术家:Knut Avenstroup Haugen、Helene Boksle发行日期:2008年5月21日
作为史上最著名的奇幻英雄角色之一,野蛮人科南来自于美国作家Robert E.Howard笔下的“希伯利安”(Hyberian)时代,这个存在于亚特兰蒂斯文明毁灭后、新文明诞生之前的夹缝中的失落时代,也是后世“剑与魔法”奇幻的最初形态。1982年的电影《野蛮人柯南》更是凭借阿诺·斯瓦辛格壮硕的身躯成功的在银幕上塑造了“毁灭者科南”这一经典形象。

由Funcom开发Eidos发行的大型网游《科南时代——希伯利安的冒险》自公布起就聚焦了不少目光。除“野蛮人科南”这块招牌外,《科南时代》还大肆渲染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元素。然而游戏正式发行以来的业绩却十分惨淡,又遭遇经济危机影响,单是2008年第四季度就亏损了2300万美元,当年信誓旦旦秒杀《魔兽世界》的宣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尽管运营状况惨淡,《科南时代》却也在2008年收获了好消息。由国际电影音乐乐评人协会(IFMCA)评选的2008年度最佳游戏互动媒体音乐奖中,《科南时代》击败了包括《战争机器2》《非洲》《星球大战——原力释放》在内的众多强敌最终折桂。为《科南时代》谱曲的挪威作曲家Knut Avenstroup Haugen出生于奥斯陆,Haugen自幼便在钢琴上显露出了卓越天赋,然而在荷兰进一步学习钢琴演奏时却发现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曲家。此后他进入奥斯陆大学深造作曲和音乐学,并成为了挪威国内知名的作曲家。《科南时代》的游戏原声使Haugen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融合了中古音乐和中世纪音乐的元素,Haugen用古老的音符谱写了希伯利安时代的冒险传奇。原声集中收录的大部分曲目都使用室内管弦乐进行演奏,乐风时而大气磅礴,史前古城和广阔的战场跃然眼前,上古勇士的灵魂仍然高声呼喊着战歌的旋律;时而又凄婉曲折,仿佛旷野上孤单的脚步。在主题曲《世界崩溃之前的梦境》(The Dreaming’Ere The World Crumbles)中,挪威女歌手Helene Boksle若隐若离的声线烘托出了旋律的空灵感,寂寞到令人落泪。Haugen也在乐曲中加入了一些挪威民谣的风格,尽管希伯利安并不是挪威,但北欧峡湾凛冽的寒风却和野蛮肃杀的世界格外搭调。除了野蛮人科南的粉丝,任何中古音乐和室内管弦乐的爱好者都不应当错过这张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杰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Haugen的作品外,《柯南时代》的OST还收录了瑞典著名死亡朋克乐队Turbonegro的3支曲目,包括一首特别为游戏制作的单曲。
推荐曲目:The Dreaming ‘Ere The World Crumbles
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
艺术家:Inon Zur、Stuart Chatwood发行日期:2008年12月2日
哪怕你对年轻王子远征印度的故事已经淡忘,在你的脑际也许还盘旋着Cindy Gomez空灵、迷幻的声音。Ubisoft的惊艳之作《波斯王子——时之砂》,从任何细节都能证明它的成功理所应当,甚至在打通这款游戏之后,还有一首无法形容的主题曲Time Only Knows在等着你。这首歌的成功很容易掩盖住整个游戏音乐的光芒,也许会让你为游戏原声音乐的作者小小地悲哀一下。但你应该记住这两个名字:Inon Zur和Stuart Chatwood。

Inon Zur和Stuart Chatwood是《波斯王子》系列音乐的金牌搭档。Inon在游戏乐界已经足够出名,其乐风多变,多使用铜管乐和复杂的鼓点节奏来营造史诗感,尤其擅长幻想题材和战争题材作品的谱曲。他的早期作曲生涯大多是为一些二流电影和美剧谱写音乐,但跨入游戏圈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腕”,找上门来的游戏厂商也一发不可收拾。从《星际迷航》《战锤40000》类的太空歌剧到《博德之门2》《冰风谷2》《狮心王——十字军的遗产》这种黑岛系奇幻RPG,从现实战争题材的《越战英豪》到后启示录风格的《辐射——钢铁兄弟会》,但凡Inon谱曲的作品无一不是经典。更令人惊奇的是,Inon的乐风甚至也能够很好的融合进《天堂Ⅱ》甚至《天空之艾斯嘉科尼》(与菅野洋子合作)这些富有东方气息的作品之中。艾诺最近的作品更是包括了《辐射3》《孤岛危机》这类超大作。
而Stuart在游戏音乐领域也许没这么专业,和学院派音乐家艾诺完全不是一个路子。Stuart早些时日里在名噪一时的加拿大乐队“茶话会”(The Tea Party)中担纲贝司手和键盘手。该乐队的乐风混合了前卫摇滚和东方音乐的风格,特别受到了印度和中东音乐的影响,混合而成所谓的“摩洛哥摇滚”。大概正是这种充满了东方气息的风格受到了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的青睐,从《波斯王子——时之砂》开始,Stuart便为该系列谱曲。随着茶话会乐队的解散,Stuart大部分的精力也都放在了继续为《波斯王子》系列作曲上。《波斯王子》系列一直有着不俗的音乐表现,这应当得益于Stuart对中东音乐独到的理解和敏锐的把握力。而Inon加入后更是带来了奢侈的交响管乐演奏,为原本婉转神秘的东方曲风增添了几分磅礴的厚重感。两人在《武者之心》中的第一次合作便大获成功,狂躁的吉他和哀怨的双簧管交替支配着旋律,充分勾勒出了冷酷王子内心的挣扎。而此次的《新波斯王子》秉承了历代的上佳水准,《波斯王子》音乐主题(Main Theme)正是在调动了一支庞大的管弦乐队之后展现出了迥异往常的夺人气魄。主题音乐的曲调虽然依旧取材自典型的阿拉伯音乐,但相对往常偏爱的灵动和神秘感,这首主题音乐更强调先声夺人的重要性。《波斯王子》的音乐监制Simon Landry欣赏的就是这一点,因为“Inon的音乐强调奢华的戏剧感和影院效果”。变奏中频繁重复的部分颇似电影《木乃伊归来》的主题音乐,一不小心就会随着它的旋律穿越到黄沙漫天的埃及荒原,或许这也非常符合游戏开始部分的场景设定。《光与暗之战》(A Fight of Light & Darkness)贯穿游戏始终,乌德琴演奏的加入让原曲荡漾着中东音乐特有的迷幻感。《治愈大地》(Healing Ground)则让华美的旋律随着黑暗大地的褪去溢满耳畔。一如既往,Inon和Stuart的乐风珠联璧合,Inon颇受诟病的“过于煽情”很好的得到了Stuart多变曲风的软化,使得整张原声大气而不失婉转,实为不可多得的游戏配乐佳作。《波斯王子》原声音乐包含在《波斯王子限量版》的花絮碟中,其中只有6首歌,在其他一些音乐收集里,你还可以找到《波斯王子》预告片的主题曲Breathe Me,演唱者是澳大利亚歌手Sia。
推荐曲目:A Fight of Light & Darkness、Healing Ground、Main Theme
火爆狂飙——天堂Burnout: Paradise
艺术家:多名艺术家发行日期:2008年1月22日
《火爆狂飙——天堂》就像许多同类游戏一样,选择了众多知名经典曲目作为游戏背景音乐,但这并不表示开发组砸了钱随便弄些曲子胡乱堆在游戏中随机播放了事。
带我去天堂之城吧,那个长着青草的地方,那个姑娘们都很漂亮的地方。带我回家,哦,请带我回家吧。

当游戏开场,Axl Rose低沉的声音响起时,不少摇滚乐迷此刻应该已是泪流满面。没有什么歌曲比这首Paradise City更适合作为《火爆狂飙》系列的第六作《天堂》的主题曲了。这首歌来自被《滚石》杂志称为“世界最佳硬摇滚乐队”的Guns N’Roses的第一张专辑Apitite for Destruction。而在之后的20年,乐队每次演出,这首歌都会作为压轴曲目被演出。游戏的风格一如GNR的音乐:火爆、硬派、华丽以及一点点的迷茫。在这个被称为“披着赛车游戏外衣的动作游戏中”,你需要做的只是横冲直撞,统治这座被称为天堂的城市。
加拿大摇滚小天后Avril Lavigne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游戏中选择的这首Boyfriend是她在2007年的新专辑The Best Damn Thing中的主打歌。Avril去年在中国巡演期间接受采访时说,这首歌是她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其创作灵感来自自己和其丈夫的真实经历。其实在前作《火爆狂飙——统治者》中,就收录了8种语言版本的Boyfriend。其中也包括中文版,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听听。也许她已经很努力了,不过,中文貌似并不是那么好学的。
此外,澳洲乐队Airborne的Too Much,Too Gast,Too Young;90年代Grunge风格的重要代表Alice in Chains的Would;日本传奇乐队B’z的Friction等曲目也很值得推荐。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作的《火爆狂飙》都是摇滚乐迷们的盛宴。
这个系列的音乐向来是以充满激情的金属乐、流行朋克等风格为主。但在这一作中出人意料的选入了为数不少的来自柴可夫斯基、巴赫等人的古典名曲,却也别有风味。夜色已深,你伤痕累累的爱车依旧飞驰在天堂之城的时候,耳畔传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时候也许你会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城市和音乐、甚至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推荐曲目:Paradise City、Boyfriend、Too Much,Too Gast,Too Young
镜之边缘Mirror’s Edge
艺术家:Lisa Miskovsky发行日期:2008年11月11日
严格来说,《镜之边缘》这张原声碟虽然也有6首歌,但全部是主题曲Still Alive以及它的重新编曲版本。来自瑞典的游戏开发组DICE选择了本国女歌手Lisa Miskovsky来演绎这首主题曲。Lisa Miskovsky是瑞典当红的创作型女歌手,2001年发行的首张同名专辑让她抱回了当年瑞典最佳新人及年度最佳女艺人两项桂冠。Lisa的多数歌曲均由瑞典超级摇滚乐队Kent的主唱Joakim Berg与Lisa共同创作,Joakim Berg谱曲、Lisa作词——后街男孩的热门歌曲之一Shape of My Heart的歌词就是Lisa创作的。而Still Alive的歌词同样由Lisa填写。

《镜之边缘》的主题曲名听起来是如此耳熟,如果你还有印象,一定记得Valve Software在2007年的玩票之作Portal,这款游戏的片尾曲便叫做Still Alive!与Ellen McLain俏皮的演绎相比,这首新出炉的Still Alive走的是深情和伤感路线,歌词中已经显露无遗。但这首歌的旋律和配器并没有一味伤感到底,反而营造出悠扬空灵的意境,与游戏中干净明亮的场景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果你还能记得游戏里手攀墙壁边缘看着天上暖暖日光的情景,那么反而可以体会到一种懒洋洋的感觉。是的,当你在游戏中碰不到一个追兵,站在某座楼顶看风景,就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推荐曲目:Still Alive(The Theme From Mirrors Edge)
辐射3Fallout 3
艺术家:Inon Zur发行日期:2008年10月28日
当你看到《辐射3》的首支预告片时,除了被核弹冲击波掀得乱七八糟的房子,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一个收音机是好的,缓缓地放着那些仿如隔世的乐曲……

我们都知道,Bethesada是群做“老头滚动条”发了大财的暴发户,而Black Isle就是一群穷困潦倒的小成本游戏制作人。这一点在音乐上面体现的特别明显:《辐射》和《辐射2》那屈指可数的几首电子乐虽然好听但数量和长度上却透着寒酸,哪怕搞一首开场曲都得斟酌再三——《辐射》一代本来想买下Ink Spot的传世名作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但摸了摸荷包却发现囊中羞涩,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了同一乐队的一首Maybe,只因为这首歌开价更便宜而已。到了Bethesda这群《辐射》原班流浪汉和粉丝接手后,他们立刻想起了这首曲子,便带着“老头滚动条4”带来的大笔银子奔向版权协会。他们不光买下了那首“不想点燃世界”,还买下了包括《辐射》一、二代主题曲在内的20首歌,几乎涵盖了黄金时代的所有大牌歌手和乐队。这还不够,他们把这些音乐就像GTA的作风一样随随便便地丢在游戏内的电台中,又找来了游戏界著名的专业作曲家Inon Zur做了一堆其他音乐在没有电台听的时候放(在游戏的正式官方版本原声碟里只有5首歌,但Fans找齐了Enclave Radio、Galaxy News Radio中播放的所有音乐,一共有35首之多)。上文介绍过,这个以色列人也算是赫赫有名了,他做过的游戏曲子包括《博得之门》和《冰风谷》系列,《战锤40000》系列里也有他的曲子。为什么选他,听听以往的作品就知道,至少他的风格可想而知——完全的史诗派。
就这样,《辐射3》的音乐世界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世纪40、50年代风格的靡靡之音,第二部分则是史诗风格的悠扬乐曲,传统的电子乐却被淡化了,几乎听不到——你从广播电台里听到进行曲或是小提琴曲的机会比听到电子乐的机会还要多。这两部分相当格格不入:与其说是这游戏音乐的两个组成部分,不如说是你可以自行选择的两种风格。广播里回荡的爵士乐和饶舌的DJ代表着“美好的昨日”,而Inon Zur的悠扬风格则是“残酷的现在”,具体选择哪一边完全就看个人的喜好了。多数时候,大概你不太会喜欢压抑的下水道和广阔的旷野,总需要开着银河广播电台听着老式歌曲,在“Civilization”和“Way Back Home”的伴随下欢快地射击,或是听着Encalve宣传电台的进行曲轻松地奔跑。但有些时候,相比你也会关掉所有的电台,让一切嘈杂归于无,倾听着若有若无的悠扬音乐静静地站在荒野里。确实,就像很多评论家的看法一样,这两部分的音乐在CD里面听的时候就像处在不同的世界,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他们就是想让这两部分处于不同的世界。你只需要一个按键,就可以在两个世界之间切换。
推荐曲目: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
写在后面
篇幅所限,我们几乎不可能为你提供2008年所有的精彩。比如,很多人喜欢GTA4的原声音乐,虽然没有大费周章地调集交响乐团一起演奏,但那听起来有些单调的电声里却充斥着玩世不恭和黑色幽默。当混混一样的Niko站在大街上时,你会感到主题曲Soviet Connection反映的正是这个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GTA的世界从来都是虚构的,但谁都知道这个庞大的虚拟城市原型为何,而原声碟里有意无意地加入一首Dirty New Yorker,也算是隐晦地给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做了注脚。
美妙的游戏音乐往往为游戏增色不少,哪怕是一款看不到多大亮点的作品也会因为它动人的旋律被人们记住,2003年的游戏《万夫莫敌——圣女传》(Wars and Warriors: Joan of Arc)就是很好的例子。进入2009年,精彩的作品也陆续出现,Tom Salta给《汤姆·克兰西的鹰击长空》写的曲子就让人热血沸腾。我们必须注意到,特别在欧美地区,大多数为游戏工作的职业作曲家都算不上出名,他们远非John Williams或Hans Zimmer这样的一流配乐大师,游戏厂商们似乎也掏不起银子请来这些大神。Harry Gregson-Williams已经算是特例,其余的作曲者平时多为好莱坞的二线电影和美剧服务。他们的才华可能会湮没在流水线作业的卷帙浩繁大量电视剧集里,却可能因为一款顶级电子游戏写作而载入史册。